七、漫漫朝圣路
西藏的拍摄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许多艺术都可以套用遗憾两个字,比如:遗憾的电影,遗憾的戏曲之类。而诸种遗憾中,摄影确实是门遗憾的艺术。至少在我短暂的摄影生活中,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你想想那些朝圣者以磕等身长头的方式,进行一种深度的刻骨铭心的朝拜,以不折不扣矢志不渝的信念,一步步匍匐磕拜,向着拉萨,向着自己心目中辉煌的殿堂……那样的一种气势与坚韧是极其深入人心,极其令人亢奋,在这样的亢奋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总以为拍摄的结果非常精彩,可在整理《漫漫朝圣路》这组图片时结果却背道而驰,令我沮丧。
遗憾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遗憾往往是出于尊重被摄对象,是出于而不得已,这样的一种遗憾到是令我心安了不少。这种心安的遗憾很强烈贯穿于图片的二次创作之中,面对《漫漫朝圣路》这组图片,当我的潜意识责备当初为什么不用这个角度,那样机位,甚至光圈、快门、光线、线条、背景……苛刻地追求画面的完美,我会把自己拽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心慢慢的平静,慢慢的体味感天动地的坚韧与执著。
是的,在拍摄技术上,我毫无技术、技巧可言。我几乎采用的是点测光及手动模式。这是最笨的一种摄影模式!这种模式不适合我这样一个易于兴奋激动的人。常常我会为突如其来的兴奋弄得心潮澎湃措手不及而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在去往林芝的途中就经历过这样的一次澎湃,这次的澎湃丝毫不亚于来自目睹珠峰时的澎湃。透过车窗远远看到一行朝圣者迎面而来,男女老少一家子,风尘滿脸,衣服破旧,頭发凌乱,邋遢不堪,他们姿势神态相同,手持木屣,目光坚毅,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前行一步,移至胸前,再前行一步,簌……一阵清脆的木屐声,然后全身匍匐于地,额头轻叩地面,身体与冰冷的路面发出了“悉簌”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彼起此伏。路过的车,路过的人,包括在他们身边晃动的镜头,在他们好象根本不存在一样,如此虔诚的磕着等身长头坚定朝着心目中的圣地——拉萨。
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
我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摄影状态,仰卧于路边试图获取他们最为细节的部分——神态。可由于他们始终在前行,始终在运动,这样的机会很迅速的就从我眼前逝过。如果我继续追赶上去呢?这势必很唐突,显得很不尊重。我带着遗憾目送他们远去。
还有就是面对大昭寺、布达拉宫原地磕长头的朝圣者,我也曾澎湃良久。他们以一定的数量的就地磕头,全身五体投地再爬起来,阳光下,一批批一拨拨,此起彼伏或者彼伏此起,一片倒伏的身体呈波浪状荡起旋律,生动地磕出了气势,磕出了汹涌。久而久之,石板被磨得光可照人。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用躯体丈量梦想,直到最后!正所谓虔诚所致,千里不遥,坚石为穿,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漫漫朝圣路上,那些执著的朝圣者无疑是历史里一幅壮丽的风景,亦或世间天真而褪色的神话。行了千万里,梦了几千年,只为一睹那泥塑的金樽,是起点,还是归宿?是寄托,还是幸福?是浪漫,还是沧桑?啸问苍茫,无人应答。经幡在猎猎的风中飘荡,我思绪飘荡在猎猎的风中……
八、南迦巴瓦
南迦巴瓦在《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喜山乐水的我从此便对南迦巴瓦多了几许牵挂与神往。
与小狗狗、大狗狗、冰霜、蕾蕾、小邓他们是在东措国际青年旅舍拼车时认识的。他们为了再拼两个人去林芝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一个下午,我与倩姐出现无疑是他们的惊喜,从他们的欢呼雀跃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的那份真诚与热情,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定下来与他们一同前往林芝。
与人相处靠的是缘分与真诚。与山水相近又何尝不是呢。九月十五,天空晴朗。清早从拉萨出发前往林芝,沿途风光如江南山水锦秀旖旎。下得米拉山口再无高反压力,心情如阳光般的灿烂,一路挥洒我们几多笑声几许心情。
六点五十五 分。我们的车把美丽的尼洋河远远的甩在山下驶入色季拉山,毫无商量的就进入了一片迷茫的雾区。车在云里雾里穿梭,眼目所及处还不到二十米,能在色季拉山口眺望海拔7787米的南迦巴瓦峰?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了,指望与南迦巴瓦谋此一面的几率近乎于零。大伙儿的心跟这车一样的忧郁,没有期待,没有盼望,默默地前行,默默地看着窗外雾蒙蒙的山与无尽头路的缠绵。次旦欧珠(非常帅气的藏族司机)安慰我们说,他跑过若干次这条路线,也带过无数的游客,也没见到过南迦 巴瓦的全貌真容。是啊,南迦巴瓦长年云遮雾绕,假如说珠峰每年能让人瞻仰只有二十多天,那么南迦巴瓦就更少。南迦巴瓦之所以那么强有力的震撼过无数人的心,也许正是因了她的神秘与神圣和无言言表的美丽。
奇迹就在无 望无助的时候发生了。七点半,已是黄昏,终于爬到海拔4515的色季拉山口,原本暗淡下来的天,一个转弯竟豁亮了起来!我突如其来的一声尖叫:南迦巴瓦! 打破了一车的沉默!他们疑惑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张望,天际处厚厚的云彩撕开一个长长的天幕,南迦巴瓦就这么生动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她如同一个身披金箔的勇士被如丝如带云彩的缭绕着,她试图挣扎,她的挣扎让我如此感动,这感动犹如我们曾经穿越时空有过触电般的悸动。
看过非常多有关南迦巴瓦的图片和资料,他的模样即便在万千雪山之中我也能分辨出来。欧珠似乎反应更快,车速比先前快了许多,唰的一下就停在了观景台前。
难以抑住激动的心情。七点四十分,期待已久的南迦巴瓦终于从云丝云带里挣脱出来,通体耀着金光,在浩荡的云海里彰显出惊世骇俗般的美丽!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最后一缕夕阳的余辉在南迦巴瓦峰散尽,全过程仅仅只有十六分钟。
当地人有个说法:如果你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真面目就是个有福之人。是幸运之人。是有缘之人。这话我信!何况我还是在了无指望的情况下见到了南迦巴瓦,夕阳下的南迦巴瓦!这就是缘分!
马鸿父先生读此博文,即兴作诗一首,千帆惭愧。真是:千帆舞墨弄镜不知天高地厚,马老师诗情横溢直上碧云霄。
附马老先生作品:
七律 读千帆《用镜头拥抱西藏——南迦巴瓦【图文】》
绝顶奇观报至诚,南迦巴瓦现真容。
云封雾锁凝眸望,魄动心惊落日熔。
闪熠奔腾喷地火,摶飞夭矫起金龙。
游人探胜多成梦,欣羡千帆一夕逢。
九、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到西藏的游人几乎没有不到日喀则的。去日喀则几乎没有不去扎什伦布寺的。日喀则距拉萨约250公里,位于年楚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汇合处,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也是历代班禅的驻地,举世闻名的扎什伦布寺就位于在日喀则市区。交通十分便捷。
曾两次进入扎什伦布寺。那日,从珠峰回到日喀则已近黄昏,进得寺庙时间显然不充足,于是找到寺庙的主持,要求第二天清晨再来一次,主持很通情达理,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尽管我对摄影并非通晓,但我明白清晨黄昏是摄影 的黄金时段。光是万物之本,是唯一的真实,也是最重要的摄影技巧。摄影艺术说到底不仅仅是靠技术的匠气,更是靠瞬间的捕捉与瞬间的感应。刚进入扎什伦布寺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光影很好,但也无特别之处。黄昏的临近,人也显露得有些匆忙。远不及翌日清晨去到寺庙的那种闲逸与清静。
这座寺庙享有盛名,是西 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同时也是藏区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建筑布局有着相当突出的个性与风格。但是,我感觉仍然有寺庙的共性。比如,都喜欢将寺庙选择在一座大山下边,山坡不急不陡,自然的与大山浑然一体,顺应渐缓的山坡而逐渐升腾着庙宇僧舍,错落有致,连绵不绝。庙宇与僧舍共处一体,走进去却又 各成格局。庙宇色彩因深紫而强烈,僧舍着色则因青灰而显得宁静淡泊。藏族寺院建筑主要材料是石料、木料和阿嘎土。所有的屋顶平面都是采用阿嘎土加水拍打而成的。拍打阿嘎土的那种场面很是感人。男女站成亲密一队,统一节奏,喊着号子,唱着他们传统的歌谣,无论他们唱什么我都听不明白,只是听到一个味道的“咦咦呀呀”或“呀呀咦咦”。
进到寺庙的心脏部位。庄严的红色墙面和辉煌的殿 堂金顶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宫殿建筑群。红色的墙面,白色的帷幕,蓝色的天空、金色的寺顶,每个色彩都轮廓分明,个个艳丽无比,浓重的藏地建筑元素多各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白色麻织粗布上白底蓝线的吉祥结幕帷,飞檐翘角上的猛兽角钟无不透露出藏民族上千年来最精粹的艺术文化。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