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关于滇藏线骑行的电影《转山》让很多人将西藏纳入了梦想的旅行地。
旅行,是很多人内心最渴望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有财力到达自己内心指向的地方,于是我们说,身体和内心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即便身体不能前行,我们必须让自己心存理想。去西藏旅行,也许更像是一次自我修行的过程,犹如修行者们朝圣一般,人们会在旅途中发现内在的自己并不断去完善。这一次带给你的,是一些人追梦西藏的故事。
你,该去西藏了
在旅途中沉静下来。你会发现,那些经常在路上的人很少有飞扬跋扈的性格,他们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犹如喝饱的婴儿,内心不曾饥饿。
A骑行
骑单车骑摩托挖虫草炖土鸡
讲述人:行者王
进藏路线:成都-西昌-昆明( 酒店)-大理-丽江-虎跳峡-香格里拉-林芝-拉萨
旅行感慨:
刚开始骑行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想去西藏。对自行车并没有配置好装备这种概念,所以在路上没几天,货架就被折腾破了,于是找人焊接了一个架子接着骑。后来由于骑行强度太大,身体负荷实在受不了,我就买了辆摩托车继续走,顿时轻松很多,但费用上升,于是重新规划整个行程。所以我建议驴友们出发前最好有一个规划,对自己的身体有个评估,如果不是长期有锻炼的骑行者,最好考虑用别的方式出行,比如自驾,因为就连摩托车骑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刚上路就破胎忍受饥饿
开始骑行去西藏的那几天,准备不充分,有一天的50公里路程是在自行车胎气没打饱的情况下跑的,后来幸运的是终于在路上遇到修车店打足气。骑行中的第一次破胎,是被一个玻璃碎片给扎破的,幸好顺利的找到补胎店,花3元就搞定,不过后来自行车的状态就一直很糟糕,后胎和尾架连续出问题,修了好多次但没完全修好,只是凑合着用,开始觉得旅途有些折磨人。到了第四天,运气还不错,晚上找到一个建筑工地睡觉,开始考虑进城以后买辆摩托车。早上起来,工地工人叫我一起吃早饭,不好意思去吃,后来才发现这是个多么大的错误。收拾好东西,吃了一小块饼就出发了。接下去的路上根本找不到吃的,一块饼最多也就能撑半个小时就饿得不行了。路上简直看到草都以为是韭菜,想摘来煮了吃。仔细一看才发现,开的花比较奇怪,就不敢吃了。
心底纯良的当地人
在路上遇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刚好那天干粮吃完,饿得不行了,经过小河的时候看见过路人都下河抓鱼,于是我也抓了几只烤着吃了,后来才知道,原来白天有人在小溪里放了茶枯,所以溪里的鱼都浮起来了。抓鱼是见者有份,这种现象在当今利欲熏心的世界真是难得一见。
之后沿途都没有店,晚上进了个农家。不好意思开口,只好首先递了20块钱,然后问有没有稀饭给喝一碗。回答说没有,叫我稍等就马上去给我煮了。山里人可真是好啊。给我煮了两菜一汤:腊肉(目测有一斤半),煮红豆,还有鸡蛋汤(5个蛋)。听说山里农村养猪都是只喂草的,养出来的猪绝对是纯天然的,并且味道也特别好。鸡蛋也绝对是走地鸡,营养和味道都是一流的,红豆也是不施化肥的,难得的美食啊,在城里可吃不到呢。吃饱喝足,我也不想再多打扰他们了。于是决定上车继续前进。心想这一顿20元也值啊。出门后,主人跟了出来,硬是把钱塞回我手里。磨蹭了很久之后,把钱留给他,但大山里人的热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挖虫草炖土鸡
在藏时刚好是采集冬虫夏草的时间,冬虫夏草长啥样呢?怎样才能挖到呢?这得感谢百度了:褐色的草,紫色的芽。于是爬上刚融化的雪山,漫山遍野找紫色的芽。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找虫草,怎是一个累字了得。下午三点多挖完虫草,就几小条,饿得头发晕时煮面。看着开了,放手进去都不烫,结果面煮成了面糊。一气之下把锅给扔了,顺便把砧板给扔了。后来后悔了,找个老乡家蹭饭吃,把刚挖出来的虫草贡献出来,吃了顿雪山水煮的冬虫夏草炖土鸡,味道至今难忘。
B 搭车
在四面都是雪山的村落握着刀睡
讲述人:吉纳克斯 个人简介:学生
进藏路线:新疆-甘肃-四川-西藏
旅行感慨:
有些人愿意一辈子在旅途中,即使身无分文,疾病缠身也绝不停下脚步,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我佩服这种人。而有些人却喜欢标榜自己的精神层次多么超凡脱俗,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向世俗低头,我鄙视这种人。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所以前者便成为了我们的偶像。这次旅行一共搭了21辆车,走了行程大概3300多公里,其中川藏线完全搭车走完2200多公里。(进藏前,搭车到达西藏口的时候开始犹豫,怕受不了高原反应,于是坐火车进藏,到达拉萨后发现没什么问题,返回时全程搭车。)
我的络腮胡吓跑了姑娘
某天在青旅看见一姑娘贴条招伴搭车走川藏,于是电话约出来见面,说自己也想走这条线,可以一起搭车做个伴,结果见面时姑娘见我形似悍匪,落荒而逃, 很尴尬啊,不过我还是决定继续留胡子。入藏前统计了一下搭车时损坏和丢失的物品,其中墨镜在鸣沙山丢失,镜子碎裂,手表彻底损坏被丢弃,奔尼帽在郑州掉入厕所被遗弃,相机在喀纳斯徒步过程中摔裂屏幕。突然发现我的裤子已经变成3种颜色了,上面是军绿色,中间是卡其色,下面是土黄色。
一个人一条狗
回程决定继续搭车,在路上又碰到一个神奇的家伙,这人骑车4个月,到香格里拉后没钱了,于是卖了自行车且拉赞助凑了5000块钱,然后搭车到了拉萨,接着准备买辆二手摩托车从219国道进疆。有一次我被放在一个村庄继续搭车,在海拔4390米的地方拦车真是冷啊,四面全是雪山,只有一条藏狗陪着我,最后放弃了,在这四面雪山的村落熬一晚,但晚上还是有点怕,于是握着刀睡,感觉安心一点。
C自驾
我通过了通麦天险
讲述人:亮哥不做老大
个人简介:自由职业人,兼杂货店老板
进藏路线:广州( 酒店)-长沙-贵阳-重庆-成都-西藏。
旅行感慨:
我经历了318国道的泥石流、塌方、修路、落石,各种险恶山路,也见证了西藏的绝美风景,但至今回想起来一切都那么值得。
通麦天险:坡陡、弯急、塌方、落石统统有
以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为界,一边是四川,一边是西藏。在大桥的正中间有一个界牌。人说蜀道难,其实过了这座桥,才真正知道什么是道路难行啊——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叫路!有一次道路塌陷,藏民在旁边修了一个临时通道,过路费50元,价钱倒也不贵,就是难得过啊!涉水也是常事,到阿里后更是如此,最长的涉水有200多米,通麦大桥一次只能过一辆车,两边都由武警把守。这是通麦天险,什么坡陡啦、弯急啦、路滑啦、路窄啦、塌方啦、落石啦、大坑小坑啦,能有的在这全有,没两把刷子,真的不要走这条路。我走的时候给自己多买了两份保险。
提防牲畜耐心行路
在西藏,基本不需要提防路人。本地人更是特别的善良,但要注意路上时不时出现的牲畜。藏地的牲畜总是在公路上休息,有散步的,有睡觉的,还有追逐玩耍的,毫不怕车,不知道是因为路面温度高还是藏民们爱护的原因。于是路上的司机难免烦躁,有鸣笛的,有在车里吆喝的,但作用都不大,不过还是多点耐心。藏民们对牲畜都极其爱护,万一伤到赔偿需要很大一笔,据说一头牦牛是两万元。
注意事项
驾驶:关于驾驶技术就我所知所见,驾驶里程在8000公里以上,多种复杂路况多少都走过的就可以去西藏。路上遇见一位新疆的老兄,车陷在水里,起步不敢加大油越陷越深开不出来,最后是越野车的师傅给开出来,其实胆大心细加好运气,就没有问题。
天气:天气好,可视为运气好。滇藏线和318国道,沿路落石多塌方易发多处修路,好天气非常重要。看天安排行程,出行会顺利得多。
治安:西藏几乎每经过一个镇都有检查站,登记身份证、驾驶证。但出门安全还是不能放松,尤其不要走夜路。
西藏是生动的
若是冬日进藏,连绵起伏的山峦被苍茫的白雪覆盖着,伫立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之上。如果可以驱车前往,那一定是不同于夏日的风景,哪怕是远眺,你也会被这苍茫的气势所震撼,这才是真正的青藏高原。西藏的魅力不仅在于眼能所及之地,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你用心灵去体悟。拉萨烟火繁盛之冬
拉萨比多数人的想象中现代许多。各种广告牌林立,街上车来车往,各种饭馆总有一家适合你的口味。冬天的拉萨也是藏民会聚集到一起的地方,有做小生意的,也有一路长头磕过来的,游客比夏季时节少得多,反而显得老外更多些。拉萨的布达拉宫,冬天人少,不用预约,两个小时绝对能逛完。附近的宾馆标间只需要100多元,但屋里没暖气的话,一定要找个有电热毯的房间,这样晚上再冷都不怕。大昭寺对藏民是不收钱的,在浓浓的香火中,前来朝圣的藏民有的手握酥油灯,有的提着装满酥油的袋子向灯里不断添加酥油,其中有小孩、老人也有青年。他们表情庄重,口中不断念着六字箴言,对一脸好奇的旅游者视若无物。
雅鲁藏布大峡谷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和墨脱县境内,入口位于米林县的派乡,出口处为墨脱县的巴昔卡村,长为504.6公里,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多出56公里。极限深度为6009米,无论深度还是长度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不适应高原环境的游客,建议可以从林芝进藏,可缓解高原反应,并直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旅游。
中印边界“藏地药王谷”南伊沟
南伊沟位于西藏米林县境内,喜马拉雅山北麓东段,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原乡和最大集居地,是喜玛拉雅山脉无数个美丽沟谷之一比邻世界顶级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距拉萨约四百五十公里,离通航不久的林芝机场不过几十分钟车程。可是,知道这条沟的人寥寥无几,走进这条沟的外界人屈指可数。纵深40多公里,沟内景色绮丽,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既有高大的针阔叶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春天满山的桃花杜鹃,秋天满山的红叶。景区内有珞巴民俗村、藏药观赏园、千年云杉王、扎贡原始森林、甘露洞(藏医药鼻祖玉妥·云丹贡布大师行医授徒之地)等景点。
据了解,目前南伊沟仅对中国内地游客开放。
珠峰大本营
珠峰大本营距拉萨约720公里,是为了保护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保护地带,海拔5200米路途遥远,要翻越多座海拔在4000至5000米的高山,是西藏特种旅游线路之一,适宜登山、摄影的中青年爱好者前往。大本营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有藏族帐篷为登山者和游客服务,包括旅馆、茶座、商店甚至邮政所,门前都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晚上照明。登山者在大本营休整后,可继续进行登珠峰之旅。
每年的4月初到5月底间,是珠峰登顶的最佳时机,因此,这期间大本营里驻扎着来自全世界的登山好手。众多户外的世界著名品牌的帐篷群五颜六色散落在空旷的大本营地上,场面壮观,也是普通旅游者与世界第一高峰的接触的最佳地点。对摄影爱好者而言,4月间可能是能拍摄到珠峰旗云的最好月份。
援藏导游:那些3659米以上的日子
2003年,为促进藏区旅游发展,中国国家旅游局向西藏派出首批共170名经严格培训的优秀导游员(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国家“援藏导游”计划每年向西藏选派百余名优秀导游员,进行援助导游服务工作,每一期时间约半年之久。
作为民族大省,云南每年会选派5至6名优秀导游员参加全国援藏导游,从2009年起,开始对省内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启计划5年的援藏旅游工作。据云南省旅游局人事处工作人员介绍,云南省计划每年选派10名援藏导游员进入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涉外语种导游援助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承前启后”,对当地导游员进行“帮助引导”;同时每年在云南藏族地区开设外语导游培训班,希望能实现从“输血”式的援藏工作,向“造血”式的藏区旅游人才自我培养转变。
初识援藏导游
“去过西藏么?”每当人们被问起这样的问题时,若能回答“我去过!”则会引来惊讶甚至敬佩的目光。
于藏传佛教徒而言,西藏是一生中不可不去的“圣地”,中国佛教一大分支,藏传佛教便发源于此。而多彩斑斓却尤为独特的藏地民族、宗教文化,在众多海内外旅游者眼中,也颇为神秘,以至于“神秘”这一词早已成为西藏的代名词,而西藏也以其“人间净土”的面目,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前往其心灵的“朝圣”之旅。
云南省会昆明平均海拔1895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海拔在3659米以上。早已习惯了高原生活的云南人,对“高”似乎不甚敏感。而对于有过户外登山(尤其是雪山)经历的驴友而言,就能明白海拔每上升1000米,自己身体所需付出的代价:更高的海拔意味着更低的温度,更稀薄的空气含氧量,以及更多心肺功能以及肌肉功能的消耗。
5月底至10月初,西藏逐渐迎来夏季旅游高峰,2011年云南派出参加全国援藏的5名导游员在这西藏一年中“气候较温和”的时期来到拉萨,3名英语导游,1名德语,1名日语,其中4人都是女性。
苦一个月只休息过两天
英语导游刘光波来自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带着一个国外旅游团在大理。
“你们10月15日才从援藏的‘战线’上回来,也不需要多休息一阵么?”记者问到。得到的答复是:两次的援藏经历,早已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辛苦早已是家常便饭。“今年8月是我援藏工作最辛苦的一个月,才休息了两天。”她说,“这个月里的大部分行程都是5、6天左右的,涵盖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珠峰大本营,最远还去到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
刘光波2009年参加了云南省首次对迪庆州的援藏导游工作,今年报名参加全国援藏导游,并“幸运”地入选了。有过之前省内的援藏经验,对于进入西藏所面临的艰苦环境,她早有心理准备,然而她带的第一个团便是前往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距离拉萨700多公里,仅车程就需要一整天时间。
“初次带这么‘高难度’的团,我还是感觉业务比较生疏,好在当地的司机师傅已有了6年往返此线路的丰富驾车经验,一路上遇到我答不上来的问题,他也会帮着讲解。”她告诉记者,虽然生长在云贵高原,但是在更高一个“阶梯”的青藏高原,尤其是多次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时,仍会感到身体有些不适, 有时会头晕耳鸣,身体四肢也有种“无力感”。
乐高原风光令人陶醉
“我今年再次选择援藏,去年去了迪庆,今年是西藏,我想看看真正的高原风光。”白飞说。白飞是昆明市导游协会选派推荐的日语导游,来自云南红河州蒙自。初到拉萨,感觉“还能适应”。“不过来到西藏后,由于强烈的昼夜温差,还是患过一次感冒。”她说,“高原地区感冒很折腾人,心肺功能都受到影响,若在更高海拔的地区,还有可能因此有生命危险(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
“但是我向往西藏,喜欢西藏。”白飞告诉记者,此前虽经过一周入藏相关知识业务培训,但来到西藏后,还是会被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深深震撼。而由于藏地民族独特,宗教文化复杂,很多时候自己在工作之余还是需要自修“补课”。“在西藏当导游,有数不清的神、佛名字要记,还有不少藏族文化、活动的来龙去脉都需要经过反复查证。”虽说,导游是公认的“杂家”掌握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而白飞虽经历两次援藏工作,仍自嘲对西藏是“一知半解”。
西藏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然而分布却较为分散,不少景点从拉萨出发,仅车程就要花费一两天时间。但是,“无限风光在高原”,第一次来到西藏林芝,见到地球上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的激动心情至今令白飞回味无穷。而来到有着“藏地药王谷”之称的南伊沟,纵深40多公里的沟内景色绮丽,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同时还有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珞巴族的原乡风貌,“藏地江南”的风光也令她记忆犹新。
特写
人物小档案:天生热爱旅游的卢文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里选择了旅游专业,之后从基层宾馆工作,到导游、出境领队、旅行社经理。今天,卢文已成为云南禄丰恐龙谷旅游景区的运营总监和接待部经理。
卢文:40岁的“援藏导游先进个人”
2006年,年近40的援藏导游卢文,以“昆明市劳动模范、云南省金牌导游员、全国优秀导游员”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第四批援藏导游前往西藏。历时183天,行程3万多公里,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后被评为“全国第四批援藏导游员西藏自治区先进个人”。2007 年,卢文再次报名参加全国第五批援藏导游。
学习查资料到半夜
“初入藏时,几乎每人都接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第一份见面礼——高原反应。”卢文说,一开始“行走像蜗牛,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动作像打太极拳,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心脏病”。然而,在西藏当导游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学习的压力。
除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学习有关西藏的民族、宗教、文化、自然地理、国家安全、抗高原反应等知识外,导游往往需要自费踩点,熟悉当地的旅游环境。“因为手头没有现成的外语导游资料,许多专业的关于藏传佛教的词汇要我们查找、学习和记忆,有时候会为了一个佛的名称而查资料到半夜一两点。”他说,为熟悉景点,还要拿着书对照熟悉布达拉宫的上百尊佛像的形态及其典故,同时反复听不同导游的讲解,请教喇嘛,多次反复练习,然后把它翻译成英语,再为外宾导游。
抗争白天带团,晚上输液
“晚上睡觉还在盘算明天的行程,甚至具体到几点几分,我们在哪里做什么,脑子一直绷得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卢文讲述到,他的头两个团都是长线:雨季川藏之旅和大雪纷飞到珠峰中尼边境樟木口岸接团,接待可谓“费尽了心力”,其中第一团川藏线行程达3000公里之多,真正体验了西藏带团的艰辛和压力,冒着生命危险,长途奔波,穿山越岭,翻越了好几座5000米以上的山隘,土路巅簸不停……
援藏的183个日夜中,每天,每一个援藏导游都在与海拔、气候进行抗争。2006年7月,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车,游客骤增,同时也在考验导游员们的体力。“那时候我得了重感冒,但繁重的旅游接待任务不允许我请假,只有白天带团,晚上输液,每天休息4、5小时,体重下降了8公斤。”
一切努力换来的是客人“最好的导游”的赞誉之词,在西藏,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与紫外线的“亲密接触”是家常便饭了。“在西藏,什么防晒霜都不管用,为了防晒防风沙,我们出行都‘武装到牙齿’,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和嘴。但面对客人我们只能戴个墨镜,扎个头巾,时间一长,眼睛周围一圈是白的,剩下部位都黑了。”于是,“底片版大熊猫”也成为援藏导游们的新称号。
西藏旅游小贴士:
1.藏区条件较为艰苦,虽有星级宾馆,但条件有限,对此游客需有一定心理准备。
2.除拉萨外,西藏各景区之间间隔长,路途遥远,常需一天左右的车程才可抵达,游客须有长途乘车的准备。
3.西藏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烈,应作充足的防晒准备,防晒霜要30+以上,且应有长袖衣物,遮阳帽,并准备墨镜,以免紫外线灼伤眼睛。
4.高原昼夜温差大,需准备较厚衣物,并在昼夜交替间适当增减。
5.重感冒、心肺功能不全、年龄较长者须谨慎入藏。
6.姜糖、姜茶、藏药红景天等都是预防高原反应的“良药”,有时咀嚼口香糖也有缓解作用。此外,入藏初期,避免冲泡热水浴、多喝水也有助于体内氧气输送,缓解高原反应。
7.藏药、天珠、蜜蜡等皆是西藏特色产品,但购买时需谨慎,选择正规商店;尤其天珠,天然的“多眼”天珠极为珍贵,购买时勿贪小便宜。如有需要收藏藏式工艺品,可在当地邮局办理邮寄。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