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追寻神的快乐 梅里圣山外转(三)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分享到:    

    辛康拉山口 阿炳村 怒江 察瓦龙

  天快亮时,雨停了,早早地将wei君和尼玛他们唤醒,每人分发二块压缩饼干作早餐。今天会走到进山后的第一个村庄阿炳村。尼玛说阿炳村已通了公路,建议到阿炳村后乘车沿炳察公路至察瓦龙,这样就会节约一天的路程。

  过曲那塘吊桥后就开始上山,今天的高差是1200M。山坡上全是高大的松树,银色的树挂如满天飞絮。阿吖不时钻进路边的林子里寻找蘑菇。一路说笑,尽管路程艰辛,也不觉累。

  中午时分,走到山腰的一个棚子,棚子女主人带着一个大眼睛小孩,不怎么会汉话。尼玛张落着午餐,买了两把挂面,一个午餐肉罐头,给棚子主人要了些白菜,煮了一锅香喷喷的汤面。和尼玛父女同行的日子,每餐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从此告别了干硬难咽的压缩饼干。

  离开棚子不远,路旁有眼圣泉,尼玛父女谒拜后就往转山竹里装圣水。转山的藏族沿途都要用转山竹取一点泥土,路边坡上就有了无数竹杆戳的小洞。

  辛康拉山口海拨3740M,临近桠口时,云雾中显露出女神缅茨姆的背影。转山数日,一直未能目睹雪山风采,终于望见梅里雪峰,激动不已。

  隘口的经幡遮天蔽日,尼玛父女从背包里拿出风马旗,在我们每人的头顶上摩挲后,念着六字真言,也插在桠口上。

  辛康拉以西,群山广袤,山谷底的阿炳村和怒江隐隐约约。天空湛蓝得使人发晕,太阳热辣辣的,路在松林中穿行,地面全是干得起粉尘的碎石,走慢了倒还站不稳,干脆一路小跑下山。

  阿炳村是一个藏族小村,座落在怒江与其支流舍曲河之间的突兀平台上,村子被绿油油的玉米地簇拥着。平台周围沟壑峭森,壑坡上红柳遍布,牛羊闲散地在山坡上寻找青草。山脊上的嘛呢旗在夕阳映照下逾加鲜艳。村子里的藏式房屋大部分都描着彩绘,交错的街巷里不时窜出一群狗或几头猪,惊得墙角觅食的老母鸡四处扑腾。村里人都笑眯眯地给我们打招呼,互致“扎西得勒”。


  尼玛联系到到察瓦龙的汽车,车况奇差,轮胎都磨得看不见花纹了。面对这辆老爷车,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钻进车厢。车沿着舍曲河下行到怒江边的炳察公路,山路只有一辆车宽,路面崎岖不平,连续陡坡急弯,路外悬崖下便是波涛滚滚的舍曲河。开车师傅习惯大角度转弯,好多时候几乎前轮都有一半悬在崖边了才往里打方向。车里的人都泰然自若地跟着车载放音机哼着流行藏歌,尼玛喝着青稞酒大声地与司机用藏语谈笑风生。当地人长年累月都是这样出行的。强按住下车步行的念头,只是紧紧抓住前排靠背,一直到察瓦龙都未变换过姿势。

  因为乘车,无缘舍曲河谷的摩崖长廊,舍弃了横跨怒江的溜索筒,未吃到焚风吹熟的仙人桃,也没能体验曲珠温泉的温暖,唯一的收获就是从此落下了恐高的毛病。

  经过三小时的颠簸和恐惧折磨,终于到了察瓦龙镇。这是转山路上唯一的乡镇,田壮壮的《茶马古道》拍的就是炳中洛到察瓦龙这一段。时过境迁,马道已修成了公路。连滚带爬地钻出车厢,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我们住进朝圣之路客栈,为庆祝转山完成一半,也为在转山路上遇上尼玛一家,还暗自庆幸大难不死,在客栈宴请尼玛一家,吃上了转山路上最丰盛的晚餐。最后酩酊大醉,被客栈老板扶上楼扔到床上直至第二天清晨醒来。


    龙普村 尼姑庙 堂堆拉卡 格布村

  醉眼惺忪地醒来时,天已大亮,舒舒服服地洗了热水澡。一轮彩虹架在怒江上。Wei君包了一辆车,硬着头皮上了车。司机沿途都捎上转山的藏民,上路不久,货厢里便挤满了人,煞是壮观。

  尼玛指着一个黑色的山包说这是传说中的黑蛇头,南边另有一条白蛇,两蛇见面便会打得昏天黑地,飞沙走石,卡瓦格博见状就在中间将他们隔开,也就天下太平了。

  出镇后,公路离开怒江,向北缓缓上坡。路两旁青稞起伏,果树荫荫。间或有白色雕楼从树丛中探出头来,这就是龙普村了。家家屋顶都飘出缕缕青烟,Wei君说这不是炊烟,是藏民敬神的煨桑烟。青烟冉冉升起,在村子上空汇集,与云雾交融,萦绕在堂堆拉卡山腰。


  龙普村口的一株大核桃树旁有座尼姑庙,司机停车让我们和搭车的藏民都去朝觐。土墙中间的庙门不大,用几块木板横栏着。我在院子里好奇地四处探望,一位年老觉姆慈眉善目的注视着我,尼玛他们认为我与她有佛缘。佛堂传来诵经声,Wei君探头看了看,说这是护法堂,其重要性要高过正殿。

  公路到堂堆拉卡半山就没有了,回望怒江方向,山山相连,一直延续到天边都还没尽头,阿炳村的房屋星布在山与山之间的一块绿地上。下车徒步,在松树和栗树丛中穿行,很快就到了海拔3350米的堂堆拉卡桠口,尼玛父女照例又在经幡堆里添上他们的风马旗。

  穿过桠口北面高大挺拔的杉树林,一幅如画般的美境撞入眼帘:翠绿的森林中间一片黄褐色的耕地出现在缓坡上,韵律般的线条勾勒在耕地之间,中间随意地点缀着篱笆围着的小木屋,数株孤树散落其间,云朵投下一团团的阴影。在这样的美景中怎么也不愿再走了。尼玛开始做饭,我和Wei君拿着相机闯进围篱一阵乱拍。

  下行到玉曲河畔,两岸的山变得光秃秃的,荒凉坚硬的山壁表面划着一条条的刻线。如果在远处看,我们行走的路也就是这样的刻线。尼玛今天出门就一直头晕,现在更加严重了。阿吖搀扶着他,父女俩依偎着行走在转山路上。

  太阳落山时,我们跨过玉曲河上的铁索桥到了格布村。我们今晚就在村中小卖部的木板房里落脚。

  距住处不远,是村子里取水的地方。三五成群的村里人前来背水,都是女性,她们背着长圆形的塑料桶,装满水后将背带勒在额头上,蹒跚地消失在曲折的小巷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