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起床吃了早饭,顺着小溪在森林里前行。今天将要翻越4479米的多克拉桠口,进入西藏察隅地界。据说每年总有转山人死在多克拉桠口,对拥有虔诚信仰的藏族来说,死在转山路上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穿过森林,又有一片草坝,这里就属多克拉神管辖的地界了。溪流旁插着一些超度亡灵的白色经幡,过木桥后在一个巨大的白色石头旁开始了多克拉攀登。道路崎岖陡峭,路面全是碎石,不少地方都有水流从碎石间漫过。到3900米处,植被变成了高山草旬,可以隐约望见多克拉桠口的经幡阵,我们在草地上休息,补充能量,准备最后的冲顶。
多克拉 咱俗塘
转山的藏民越来越多,都超到我前面去了,我调整着呼吸,保持着节奏一步步向山顶挪动。一位藏族老太太拄着拐杖从我身边经过,手心里摊着一块冰糖递过来,并抚摸着胸口,意思是吃下心里会好受些,赶紧接过吃下致谢。到了桠口,藏民都纷纷挂上风马旗,经幡层层叠叠煞是壮观。给我冰糖的老太太和他儿子往路边象征亡灵住所的小石屋里一颗颗的放着大白兔奶糖。
山顶的风太大,不敢久呆。下山的路很险,全是碎石,在超过60度的陡坡上绕来绕去,有100多道之字型拐弯。走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滚到高差几百米的坡底。前面的藏民早已不见了踪影,wei君在坡下吃着压缩饼干等着我。
下到坡底后顺着山谷继续朝下走,植被茂密起来,路旁的野樱桃晶莹艳红,入口却苦涩难咽。山里的天说变就变,晴睛的天突然下起了雨,雨粒打到身上生疼生疼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冰雹,撒开腿便跑,直到看见咱俗塘的棚子。
咱俗塘的棚子由姐妹俩经营着,草滩上也还有几个牛场,放牛的小伙也在姐妹俩的棚子里聊天。雨停了,下午的太阳照在草滩上,把人和牛的身上镀成金黄色,暖洋洋的。
姐姐昨天赶骡子从山外进货时与我们在永希塘见过,今天翻多克拉时又与我们同过一段路,算是熟人了,也就分外热情。姐妹俩是前面阿炳村人,属西藏人;放牛的小伙住永芝村,是云南人。小伙子与姐妹俩不时地开着一些玩笑,也把我们作为玩笑话题。藏族人的玩笑非常大胆、直接,我有时只好装着听不懂的样子做出一脸的茫然样,更成了她们取笑的对象。棚子里不断地爆发出欢笑声,在静寂的山谷中回荡,惹得牛群都跟着不停地发出哞叫。
晚饭是小麦和黄豆混合面粉煎的烙饼,吃时再抹上酥油,菜是豆腐皮炒青椒。也是只收住宿费,我们同样也坚持付了饭钱。
卢森阿拉 曲那塘
昨晚下了场大雨,睡得很香。早上迷迷糊糊地感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直往脸上拱,原来是主人家的小花狗跑到睡袋中间来撒娇。起床出棚洗漱,小花狗也跟出来在草丛中追逐着一只蝴蝶。
咱俗塘往前的路也是顺涧溪而行,这里属高原季风气候,水气丰沛,植被茂盛。小溪两旁的林中夹杂着大片竹林,转山的藏民大都在此处砍竹作圣物“转山竹”。苍干虬枝的树木上附着厚厚的苔藓,密林中弥漫着潮湿和夹杂着腐木的气息。奔流的溪水拍击岩石,摔碎升成水烟,散发出负氧离子的清新。峰峦叠嶂,雾绕云掩,满目翠绿,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绿色,漫步其间,也轻飘飘,羽化成仙起来。但走着走着,不免感觉寂静得有些单调,回望走过的山坳,再看看前面漫无边际的绿色,疲惫感顿袭上身,一路无语,默默拖着手杖绕行在崇山峻岭间。
下午时分,开始攀爬卢森阿拉桠口,路被灌木丛夹狭得越来越窄。快到桠口时,有了夹道经幡,但总觉这里的经幡不及其它桠口的经幡阵壮观,反而有些冷寂。一股食物发酵及腐败的气味愈加浓烈,桠口处的土坎上堆满了青稞面,被雨一淋,变成发黄的糊状。临崖的枯树枝上停着两只乌鸦,待人走近,便离开枯树,在桠口上空盘旋。土坎上还有两只松鼠,自顾舔吃着青稞面。一种莫名的肃杀、怪诞感在全身发散。后来据尼玛讲,传说卢森阿拉从前被一个妖魔盘踞,专吃落单的路人,一时吃不了就将人倒挂在那两株枯树上,后来妖怪被一位活佛降伏,但这里一直还残存着恐怖的氛围。
下山的路是傍崖壁上盘行,峰壁森峭,多有塌方。跌倒数次,幸有路旁树木阻隔,才不致于直接滚落至谷底。
曲那塘河是从冰川发育的的河流,河水湍急,呈浅灰色。一座铁索桥跨越河上,吊桥边有一个棚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河边有一小块菜畦地。正围坐在火塘旁喝着茶,倾听着曲那塘河的涛声,又进来一对藏族父女,父亲叫尼玛,三十多岁的帅气汉子,女儿刚初中毕业,我们称她阿吖。他们今天是翻多克拉到这里的,一天走了我们两天的路。
尼玛很健谈,没几分钟我们就混得像老朋友似的,提议一块做晚饭。wei君早就垂涎阿吖从背包里拿出的那块琵琶肉,迫不及待地接了过来,自告奋勇的担当厨师,让棚子主人煮了一锅米饭,买了两筒红烧猪肉罐头,又在地里扯了些青菜和辣椒,吃上了一顿像模像样的晚餐。
吃饱喝足后,早早进入酣睡。梦中被什么东西拱醒,睁眼一看,几头骡子闯进棚子里来吃我们铺下垫的青草。阿吖起身将它们赶出棚子,但不多会它们又窜进来,尼玛找了几块木板将棚门封住,刚睡下骡子又将木板拱开进来。我只好起来重新将门封好,骡子又将门拱开,人与畜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展开了拉锯战。下半夜,雨越下越大,曲那塘河水的咆哮声也变汹涌了。恐山洪暴发,独自起来到火塘旁坐下,一则观察水情,二则守住棚门,不让骡子进棚骚扰。冷雨淅沥,松涛声紧,一夜未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