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古拉 竹卡
一大早告别了格布这座有背水姑娘的美丽藏寨,在红柳丛中穿行。翻上一个小山梁,回望山下渐远的格布村还在静寂中。山坡上的植物全是稀疏的灌木丛,无高大树林阻挡,视野无限开阔,登高远望,天高云淡,崇山峻岭尽穷眼前。远处的山麓隐约可见一个小村落,一条崖壁上盘行的羊肠小道连接外面的世界,那里生活的人们似乎与世隔绝,也许是最后的桃花源罢。
达古拉山是弥勒菩萨圣地,在临近桠口之前,丛林中有一座凸起的岩峰。我对西面的雪峰记忆深刻,那是卡瓦格博的西大门护法骑狮战神。达古拉海拔4100米,山顶的杜鹃林依然郁郁葱葱。
翻过桠口进入松树、杜鹃树、栗木树组成的森林中。下山路坎坷而漫长,因膝盖旧疾, Wei君和尼玛父女走走停停地等着我。山里的气候变化多端,一会娇阳一会雨,然后辟头盖脸一阵冰雹。在森林里听见谷底的河流声,玉曲河绕达古拉一圈又回到这里,但始终不见玉曲河的水流,下山路似乎没有尽头。
出了森林,转山路开始平行绕山而行。转过一个弯,卡瓦格博巍然横亘,它的突然出现使我们猝不及防。在深邃得发暗的蓝色天幕映衬下,卡瓦格博冷俊、高傲地俯视着我们,峰顶的云彩像舞动的战袍,白皑皑的冰雪衬托着它的威仪,透出一种神的光芒。我并不信仰尼玛他们的宗教,但此刻却不由自主地有了跪下膜拜的念头。
天色渐暗,我们戴着头灯在山上行走,路越来越险,最后来到一处绝壁前。路在由滑坡累积的砾石形成的近80度的斜坡上,就这样的小道还多处被塌方阻隔,绝壁下玉曲河浊浪滔天。恐高的我胆怯的扶着崖壁一步一挪,背包很容易撞上突出的岩石,人可能会失去平衡被包拽着坠下深渊。尼玛硬把背包抢过去,说他走惯了这种路,一个人背两个包没问题。
快到河边时,尼玛也累了,把他的背夹交给阿吖背上,我直到快到来得桥时才夺了过来。人性的差异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尼玛父女在悬崖峭壁上尽全力帮助着我这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甚至不惜把危险留给自已,而我却顾着保全自已虚荣的脸面。
来得桥以前是木质伸臂桥,现已用钢架桥取代,过桥就是竹卡了。竹卡在藏语中是渡口的意思,有二三幢房屋和一座小庙,隶属西藏左贡县。在小卖部买了一大堆啤酒、罐头、袋装猪蹄等食物,豪饮狂嚼,以示压惊。饭后,上小卖部的二楼睡觉。
来得村 梅求补功
尼玛要翻越说拉桠口下到多通牧场,而我们为近距离接触卡瓦格博,感受雪山的日出日落,计划今天到海拔4200米的梅求补功宿营,分别的时候就要到了。尼玛把昨天剩下的米饭做成油炒饭让大家吃了早饭,父女俩收抬好行装就要出发了。握手告别变成了紧紧相拥,本想互致珍重却哽咽地说不出一句话,转山路上的一路同行,一路的同甘共苦,一路的欢笑与快乐,这时就要结束了。仅仅四天时间,我们却像是前世就相识的挚友,看着父女俩渐渐远行的背影,心里似与亲人分别般难受。
围着竹卡小庙的转经筒绕了一圈,从白塔旁边上山,山路很陡,路旁是荞麦地。回望对面山上,山腰处有一个村庄,村名叫哥杂拉。陡坡上开垦着一块块几何图案的田地,也种着粉红色的的荞麦,像是在山壁上挂着一幅幅抽象派油画,一条小道顺着玉曲河遥遥地通往雪山下。
到了坡顶,傍着一条深谷走不远就看见来得村了。来得村只有寥寥几户人家,村后的坡地上种着青稞、荞麦,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溪绕村而流。正午娇阳灼人,在一株结满果实的桃树下吃了块压缩饼干,两个苹果,躺在树荫下打盹,也不知睡了多久,勉强起身继续上路。
自从与尼玛父女分别后,心情一直郁郁寡欢,最后Wei君瘫坐在地上不走了,就这样闷坐着。突然一缕歌声从林子深处慢慢飘近,歌词好像是“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Wei君一下来了精神,用日语唱起了《北国之春》。我也不甘示弱,吼起了《我的太阳》。就这样你一句我一首的与林中的人对起了歌,等我们把所有能记起的歌都唱了一遍后,栎木林中钻出一位藏族少女,紧跟着一位藏族大嫂。她们是来得村人,到这里来采蘑菇。
与藏族少女对完歌后,又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一鼓作气的登上了梅求补功。这里的几个棚子由二个小女孩和一个男孩经营着。男孩看样子对游客心存芥蒂,指着云遮雾绕的雪峰用并不流利的汉语说“你们是坏人,你们来了,卡瓦格博都不露面了。”我们被他指责得摸不着头脑,问他怎么看出我们是坏人的,他说“你们就想拍下卡瓦格博的照片去卖钱,所以它藏着不出来了。”我一时语塞,自知自已的照片还远不到卖钱的水平,但我们转山的目的绝没有虔诚的藏民纯粹。不过我们对藏民的宗教和他们的神同样充满了敬重之情,虽然我们并不信仰。
二女孩的棚子在上面的草坪上,我们走到女孩的棚子宿营。4200米高海拔的太阳虽然紫外线强烈,但也舒适宜人。我们把地席铺在草坪上,面对雪山,沐着阳光,喝着啤酒,在神的地界上享受起人间生活。
日落日分天气起了变化,最终未能看到金山。气温骤降,早早钻进睡袋,桠口方向一整夜都响着狂风刮过的啸叫。
早上五点起床,等候着日出。天已很亮了太阳还未出来,已在怀疑这个位置是否会出现金山时,雪峰颠出现了一点金黄,迅速地漫延至整个山峰,又渐变成浅红,最后回复为耀眼的雪白,整个过程非常短暂。
说拉桠口 多通牧场 二十四道桥 梅里石
今天就要转出山外,回到人间了。
梅求补功通往说拉山的路较平缓,山坡上全是低矮的剌柏树丛,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把一切都照得透亮。一对藏族母女从后面赶了上来,她们是今天凌晨4点从来得村出发的。超过我们又匆匆消失在太阳的光束里。
临近说拉桠口时是一片布满石头的高山草旬,几匹骡马闲散地在草地上溜哒。周围破碎的峰峦灰红相间,表面全是风化的砾岩。草旬一侧临近雪峰,离的如此之近,甚至能感受到冰雪扑面的气息。
翻上草旬上面的山坎,就没有生命的迹象了,天尽草木绝。行走在砾石堆上,空气越来越稀薄,走急了就胸闷头痛。红色的说拉山像刀一样壁峭,慢慢喘着气,踏着松散的石块,爬上陡峻的山壁,登上山脊的桠口。桠口处经幡稀疏零落,怪石嶙峋,安静得仿佛能听见云彩移动的声音。这是转山路的最高点,在这样的高度,离神的距离近了,尘世间的欲望、烦恼在这一刻好像全卸在了下面,留下纯净的灵魂面对一尘不染的的天空。
翻过桠口又回到了云南,说拉山东面杜鹃树遍布,还有些零星残留的杜鹃花,山岩里渗出的细涓渐渐形成了小涧。顺着溪流往下走,植物越来越高大,在出现柏树林的时候,多通牧场就到了。
在棚子门外的柴堆上放下背包,一条高大威猛的藏獒在棚子四周巡视。一伙马帮刚在棚子里吃完饭,正往骡子驮上装货物,他们的目的地是格布村,今天要赶到竹卡宿营。
河对岸的山坡上有一片木屋,错落有致,四周柏树和鲜花簇拥,像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住房。这是挖药材和检松茸人的季节性住房,现在屋里都住着人。
在棚子里吃了方便面,又吃了赶马人剩下的烤土豆,再翻出背包里把能吃的食物全吃下肚。往酸疼的膝盖贴上膏药,开始下山。今天下降的高度是2600米,到梅里石完成苦行。
过了多通牧场就开始在森林里傍着多通河下山了,多通河顺着山势,一会成飞流的瀑布,一会又是一泓清谭。尼玛好像说过,过了十八道桥就到了梅里石了。我们就数着桥走,但桥与桥的间隔实在太漫长了,走得我们昏头昏脑,几次都记不清过了几座桥,好在森林里风景不错,不至于走得太倦怠。
过了十八道桥还没到山口,而且路越来越险,山谷变得狭窄,岩壁的纹路显得狰狞,风吹在山谷里轰轰作响。乌云也开始聚集,并传来隆隆雷场。多处山体滑坡,堆积的石块从山顶一直泻到河边,风一吹,这些石块还会滚落。默念着“卡瓦格博保佑”,顾不得膝盖伤痛,一阵狂奔,通过了滑坡地段。
大概过了二十四道木桥看见了滇藏公路和澜沧江,江对岸的山上尘埃飞扬,许多大型机械和载重车正在作业。这里就是梅里石了,我们的转山历程到此就将结束。回望兀然耸立的山口和山顶飘扬的经幡,记起了《圣地游戏》中的一段话:“向着远方苦走,人,有了神的快乐。”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