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朋友问我,如果在西藏徒步旅行,IPhone里面应该放些什么样的音乐?这个问题很难。俗话说一百个人的脑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利波特,西藏比复仇王子或者票房冠军要丰富并且复杂多了,一百个人的脑中又何止有一百个西藏呢?
要推荐与游历西藏的情绪相吻合的音乐,真的可以让人头疼欲裂。细腻一点的吧,他会说,我感觉西藏更恢弘些;传统一点的吧,他会说,我感觉西藏更不羁……总之,永远会有那么一个特立独行的朋友在那里颠覆着你对西藏或者对音乐的固有理念。
但好在有这么一张专辑,可以让笔者在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拿出来救驾,不论是音乐品味多么刁钻的朋友收到后基本上都能够消停。要空灵有空灵,要厚重有厚重,特别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用个烂大街的形容词就叫做“雅俗共赏”。这张专辑自然就是法国配乐圣手布鲁诺.库列斯(Bruno Coulais)以西藏为主题的电影原声配乐专辑《喜马拉雅》。
布鲁诺在喜欢电影原声的乐友心目中一直位高权重,即使对此类音乐不感冒的人也至少听过一张《放牛班的春天》。这人向来以其对影像的第一直觉作为创作灵感的唯一指引,他的音乐任性得甚至从来不会按照电影剧情来走。因此布鲁诺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与电影画面水乳交融,同时又自然而然的具备了超越电影配乐的特质。即使没有看过同题电影的人也不会有任何接受上的障碍。
以西藏为主题的纯音乐创作其实难度并不小。这里的风格太浓郁,色彩太强烈,酸性过强,创作者不是被限制得缚手缚脚,就是因为逆反心理发作而跑题。偏偏布鲁诺老师这张碟,抛弃了俗人惯有的主观融入,远远地冷眼看着,不即不离地去讲故事,反而精彩绝伦。此专辑一方面延续了布鲁诺音乐冥思与静谧的色彩,同时又将西藏的音乐元素通过人声与弦乐的细致精巧编排毫不张扬地凸显出来,这样内敛而清醒的音乐,非常适合用以洗去那种做作而充满猎奇性的西藏观光客气息。
这张碟中,音乐家把寺庙中喇嘛的诵经、藏地民歌与西洋交响乐队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用铜号模拟传统的藏族法号,用男低音声部模拟喇嘛的诵经,呈现出非同寻常的戏剧张力和传奇性。声音的反串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做起来却非高手不能得其精髓。无论音色还是声音中那种超然的表情,常年混迹西藏大小庙宇的人如我,猛的一听还几乎上当,可见这法国佬功力已达到摘叶伤人的程度。
专辑中的每一首曲目篇幅都不长,但都各自具备着不容替换的品相。例如同是以主人公卡玛(Karma)为主题的几段乐章,却各有各的灵魂,最难得的是布鲁诺从容不迫地为这些不同的灵魂都找到了藏族音乐元素上的物质载体。
第11首“Karma”人物主题采用的是旋律优美的男女声民歌对唱的形式,将主人公内心的儿女情长娓娓道来,深谙刚柔并济之道,而管弦乐队仿佛若有似无地跟着,似乎为唐卡一般浓墨重彩的叙事风格铺垫上西洋画的背景色调。这也是本张专辑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布鲁诺不动声色地用西方人最能接受的方式讲着一个东方的故事,不做作,也不故作亲昵。
而在第15首Karma’s Anger(卡玛的愤怒)中,布鲁诺就没把自己当外人了,如同原始部落祭祀一般的音乐氛围,通过男低音急促但不失隐忍的诵咒声铺陈得气势森严,配以高音部凄厉凌冽的纵情吟哦,刀兵之相隐隐呈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Karma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宿命”,英文也顺理成章地延续了这一层含义。而布鲁诺的音乐似乎受到了文字先行的暗示,表现人物主题时,始终有一种天命难违的悲伤气氛隐隐其中,与字面含义遥相押韵,让人觉得这音乐的魅惑和命运一样,无法亦无从躲避。这一切,正如同一个久远的藏地传说,缠绵悱恻,扣人心弦,你渐渐就已经忘了自己并不是在听原文讲述。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