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六祖坛经》
“下”林芝
林芝仿佛一个大家庭里被宠坏的小女儿,最好的容颜给她。最好的衣饰给她。没有难挨的寒风苦雨。没有过往的太多沧桑。
在西藏呆久了,在动词的使用方面会有这么一个习惯。去往日喀则的时候,我们会说“上去”,而奔赴林芝,自然会使用“下”这个动词。
“我明天要下林芝了”和“我明天要上日喀则了”这么两句话,在老西藏听来,抛去字面的差异,总还是会有些微妙的不同。前者轻松而后者自豪。当然,这一番“上下”的区别,绝对不仅仅是取决于海拔的高低。说得更准确些,决定这种不同的,与其说是纯粹的地理差异,倒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比照来得合适。
如果我们不嫌老套,继续用人间天堂这个词汇来形容西藏,那么无疑日喀则这些高寒地区是更接近天堂那个超自然的范畴。而林芝,就任由着她随着海拔的降低与雪线的上升,向和风细雨的人间一路行去吧。
有时候真的觉得林芝就仿佛一个大家庭里被宠坏的小女儿,最好的容颜给她,最好的衣饰给她。没有难挨的寒风苦雨,没有过往的太多沧桑。她就这么样,带着她的吹弹可破,带着她的风姿绰约,在别的姊妹通过历练禅修走向上升之路时,一个人晃晃悠悠地溜达去了凡间。
而往往正是因为这一点,林芝似乎并不太符合那些赴藏游客的审美标准。景色虽美,但终究不太像是西藏。可以理解,这个评论实际上是在指责林芝违背了“西藏精神”的某种崇高性。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么一点,就是但凡大彻大悟的智者,必然是通过万丈红尘的洗礼才脱胎换骨,继而进入至圣的境界的。小乘说出世,唯大乘讲入世。说起来约莫就是这个道理。戒而后生定,定而后生慧。于是,我们要“吓”林芝了。
戒:巴松错(错高湖)
即使是最差的“山寨”相机,在这里随便一扫,也可以炮制出风景明信片的画面效果,从而让你误以为自己摄影水平已经陡然进步。
佛经中,戒定慧是针对“三毒”而提出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这么三种人类的愚昧恶习。释迦之智,的确是跨越时空。即使到了千年之后,试问几人可以超然其外?
而巴松错,是这么样一个地方。
来此的游人,永远是在不停地拍照。即使是最差的“山寨”相机,在这里随便一扫,也可以炮制出风景明信片的画面效果,从而让你误以为自己摄影水平已经陡然进步。但即使是你拍出了再多、再美丽的画面,当在电脑上欣赏时,那种遗憾还是会乍然袭来。一如林芝的雨。你会意识到,当初身临其境时,自己只是一台忙碌的三脚架。对风景没有感应,对意境没有共鸣。
俗人的贪念就是这样,对所有美好的事物虎视眈眈,恨不得通通一把抓过来打上自己的水印。而美好最终恰恰是在我们疯狂掠夺的时候被残忍地忽略过去了。所以戒掉贪念,把自己融化在这湖光山影中,是巴松错教会我们的真谛。而这一真谛,说的不仅仅是游玩。
“巴松错”也称“错高湖”,是宁玛派的圣湖,也是西藏东部最大的淡水堰塞湖之一。
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湖心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一座“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潮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颇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在藏族的神话故事里,这空心的地方就是龙王的宝库,你跺脚时会震落些许宝物,而这些宝物会自动转账到你的财运里。看来不管再古老的文化和民族,骨子里多少都会做着不伤大雅的发财梦。
定:排龙
从这里开始,跟着你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行囊,一样是那副臭皮囊。而前者,似乎更加重要。
戒,而后生定。不嗔不怨,随缘自在。
参透了这个道理,你不再是个傻乎乎的观光客,或者说,准备好了接受大自然的灌顶。那么,你已经可以前往排龙。
排龙(门巴族聚居地)是徒步探险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星级酒店的24小时热水与旅游团的车接车送,就跟你连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了。跟着你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行囊,一样是那副臭皮囊。而前者,似乎更加重要。
据最新的官方数据: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火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堪称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但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相比,小河沟而已。
离排龙半公里处,一座摇摇晃晃、离江面近30米的钢丝绳和木板扎成的吊桥便是徒步的第一个难关。
这个时候,如果同行有女生,应该就能欣赏到她们那久违了的惨烈呼叫声了。桥上挂满经幡。经幡在西藏并不稀罕。但连江吊桥上,江风中五色旗帜措猎,实在值得一看。过了此桥,沿江往前走将直达大峡谷的腹心地带。此段路程约30公里,一路上植被葱郁,草木峥嵘。但同时路途坎坷崎岖,前无村后无店,没有几分脚力和体力的人往往闹至十分尴尬的结局。并且雨季里蚂蝗肆虐,蚊虫蛇蚁轮番上阵,即使常年穿行此间的当地老乡有时也会不堪其苦。据说这条道路是史上最艰难的徒步科考之路,应该不是吓唬人的。
而当你历尽艰辛,登上扎曲村寨,眺望加拉自垒峰,俯视雅鲁藏布江的马蹄形拐弯和帕隆藏布的直角形拐弯,这个时候,回首来路,吊桥的惊吓,塌方区的奔命,以及令人心悸的蚂蝗的侵犯,顿时觉得山高水远,灵台清明。所谓禅定,应该指的就是这样的瞬间。
慧:南迦巴瓦峰
“珠穆朗玛高,南迦巴瓦美”这话已经成为“美景猎手”们心中的真理。南迦巴瓦的出现,才真正应了那句成语:风华绝代。
林芝的好去处很多。但南迦巴瓦,则完全可以作为任何行程、任何旅游线路的最高潮。
关于南迦巴瓦峰,有两个传说不能不讲。
第一个,南迦巴瓦主峰高耸入云,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里,神性和人性更加接近。
另外一个更加有趣。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自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时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在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
这只是故事的轮廓,和圣经中该隐杀弟的篇章有些相似。相信一定有很多精彩的细节被漏过了。但即使这样,仍然十分惊心动魄。嫉妒、杀戮、忏悔……人类本性中最凶残最愚昧与最珍贵的东西,都统统被转接到山神的身上,搬演出来。面前是两座美轮美奂的山峦,脑海中是我们自己。
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这段故事将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由这些充满阳刚的名字里,我们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不可征服,如同人性。
南迦巴瓦景色的雄奇壮丽,我已经放弃用文字来描述了。要说的是,离开的时候。离开,才是华彩。
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这种时刻。一个至爱的人,或者一段珍贵的感情,明明来之不易且又无比爱惜,但最终不能厮守。于是只有离开。转身的那一刻,不管多么不忍与不愿,终究还是走了。忘,是绝对忘不了的。留在记忆里的东西,让我们放弃依赖,选择成熟。
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疼痛就是智慧,烦恼即为菩提。我们终于还是离开了那些以为不能离开的东西。比如至爱的人,比如珍贵的感情,比如南迦巴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