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主题游

西藏拉孜:百年藏刀锻造技艺得到很好传承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新华网    记者 记者陈寂
分享到:    

    西藏拉孜县拉孜村藏刀技艺传承人普达瓦坐在自家后院20平方米不到的工作坊里,点燃木炭堆上的一把干草,摇动鼓风机,炉子很快火焰腾腾。一块方形铜板被普达瓦放置火焰中烧红,继而取出,声名远扬的拉孜藏刀的制作就从这第一道工序――刀鞘的制胚开始。

    普达瓦是拉孜村藏刀技艺的第六代传人。普达瓦制作的藏刀从刀鞘的制胚、焊接、加固、定边、刻花、上色,到刀刃的锻造、锉磨、抛光等,全部12道工序均为纯手工制作,材料为银、钢板、白铜、木料等,这门家传的手艺传续了100多年。普达瓦说:“材料都按照传统的要求准备,工艺流程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现年54岁的普达瓦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边学边做,所有工序流程了然于胸。普达瓦回忆青年时期学制刀的过程时说:“刚开始学打铁,而后学了4年铅笔画,然后才开始上手雕刻。”

    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装饰等效用,在藏区被广泛使用。拉孜藏刀尤以刀刃锋利、雕工精美而闻名。到普达瓦家族开始制刀的时候,刀鞘和刀柄上呈现出龙、凤、虎、狮等精致的图案,使拉孜藏刀的审美价值倍增,同时也加大了雕刻工艺的技术难度。

    2008年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每年为普达瓦提供3000元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费。


    普达瓦动手给刀鞘制胚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儿子多吉占堆正将四把初具形态的刀鞘并排摆在腿上的黑板上。他弓着身子,右手一把小锤,左手一根长钉,专注地分别为一柄柄刀鞘定边、勾花。

    多吉占堆告诉记者,雕刻花纹是整个制刀流程中最耗费时间的工序,一把18厘米的刀鞘,仅单面的图案,全神贯注地雕刻完成也需要2个小时。

    多吉占堆18岁开始由父亲手把手教他制刀。为了掌握雕刻花纹这一道工序,他花费了4年时间跟随一位唐卡师傅学习画画。现在他掌握的花式和图案要比父亲多了许多,心灵手巧的他还为家里的客厅、卧房画上了七彩的吉祥八宝图案。

    多吉占堆作为普达瓦唯一的儿子,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传承人的责任。他告诉记者,制刀的收入在当地高过外出打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这门技艺,他不能让其流失。多吉占堆现有一个7岁的儿子,即将入学,多吉占堆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把制刀技艺传给他。

    父子二人大约两天时间完成一把20厘米长的藏刀,远远满足不了纷至沓来的订单。全国各地的顾客通过网络和报刊了解了拉孜藏刀之后,纷纷汇款订购,这家人卖刀的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

    据拉孜县商务局介绍,目前拉孜县从事传统制刀行业的有几十户人家,除了名气响亮的普达瓦,柳乡孜龙村和曲下镇曲下村也都保存着传统的藏刀工艺。孜龙村的铸刀人次旦旺加,于2009年获得文化部颁发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拉孜县民族手工业加工厂目前正扩大拉孜藏刀的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他们努力将老艺人的精湛技艺传下来,另一方面让更多人员参与这个行业,不断扩大产量。与此同时,拉孜县还计划加强藏刀刀鞘、刀柄的外观设计和刀刃上的光洁度的改制,开拓百年拉孜藏刀更广阔的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