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巴和母亲尼玛及妻子普次在合作社加工房前。记者 陈志强 摄
旦巴在加工房锻造藏刀。记者 陈志强 摄
1995年藏历新年,多洛(后排右二)与妻子尼玛(后排右一)、大儿子达瓦扎西(前排左二)、二儿子旦巴(前排右一)在一起的全家福。(照片由多洛提供)
谢通门藏刀人家
历史与特色:
“谢通门”的意思是“一见则喜”,传说莲花生大师来到这里,看到此地就笑了,故有此名。谢通门县城所在的卡嘎镇卡嘎村(“卡嘎”意为“断岸”)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附近有著名的“卡嘎温泉”。由于卡嘎村的藏刀作坊大多位于温泉附近,伴随着温泉的袅袅蒸汽而锤打成形,故也被形象地称为“朗巴卡嘎”藏刀——— “朗巴”即“水汽”的意思。 “朗巴卡嘎”藏刀的制作技术据说最初出自于不丹,因边贸往来传入西藏,深受藏地人喜爱。后来有人专门到不丹偷偷学习制作工艺,并记录在胳膊上带回后藏,同时融入了当地的加工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藏刀品牌。主要特点是:刀型细长,两端尖圆;刀身为弹簧钢手工锻制,硬度适宜。因为更注重实用性,因此刀鞘刀柄的浮雕錾花比之其他地区的藏刀更显简洁。以往卡嘎藏刀主要以个体作坊、家庭等形式制作传承。近几年来,“朗巴卡嘎”藏刀的制作工艺在传承古老民间传统工艺基础上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有了空前飞跃,制作技巧、制作方法、制作理念趋于成熟。如今,全县从事藏刀制作的专业户数从30 年前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28 户,从业人员达到了52 人。产品规格从过去的三种(长刀、短刀、小刀)发展到现在的12 种。目前生产的藏刀分纯银镀金刀、纯银刀、铜刀三个档次,有不同规格的集实用性和装饰、纪念性为一体的特色精品。从事藏刀生产的农户年均收入可达10 万元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20 万元。
谢通门县城所在地卡嘎镇卡嘎村,是后藏大地上有名的“朗巴卡嘎”藏刀制作中心。多洛是当地有名的藏刀制作大师,也是卡嘎村的致富带头人,其生产的手工藏刀畅销国内多个省市。
多洛从13岁拿起铁锤锻造藏刀成为学徒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千锤百炼、不停敲打的人生。整整33年,多洛已记不清自己打造了多少柄藏刀了。
多洛家漂亮的大门顶上,悬挂着“卡嘎镇藏刀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这是多洛33年来坚持不懈锻造的成就,也是儿子旦巴继承父业的起点。
走过楼梯间,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就从楼上传了过来。合作社的加工厂就在多洛家这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地上堆放着各种制作工具和原材料,工匠们背靠墙壁正干得热火朝天。强健的大手有节奏地挥着手中的铁锤,粗糙的铁块在工匠们的手中被千锤百炼,逐渐成形。
多洛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们,藏刀刀身的整个制作流程有八九道工序,刀鞘也有六七道工序,要经过千锤百炼和多道淬火工艺;而材料一般为进口越野车减震弹簧、减震钢板,有时也用废弃的火车轮毂减震弹簧;每培养一个“朗巴卡嘎”藏刀手工艺人,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当谈到藏刀制作工艺的传承时,多洛非常高兴地说:“现在我儿子旦巴和格桑次仁都继承了这门手艺,特别是旦巴,他的手艺比我当年厉害多了,不仅技术纯熟,而且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使得藏刀的销量大幅度增长,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许多。”
30年前,整个卡嘎村只有少数几个人会制作藏刀。现在,全村有13户人家从事藏刀制作,总人数近4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我的学徒,出师后自立门户,现在这些徒弟的手艺都不错,大家之间还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多洛说。
旦巴14岁便放弃了学业,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成绩较好的哥哥达瓦扎西,自己跟着父亲学做藏刀,至今已有10年时间了。年轻的旦巴不像父亲多洛那样长年呆在家里,而是经常外出,向一些藏刀制作师傅学习技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对藏刀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不仅强调实用性,也更加注重欣赏价值。旦巴适应了时代的变化,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改进藏刀制作工艺。
2007年,19岁的旦巴说动父亲多洛,凑钱引进了一批设备,购买了电动砂轮机和钢板切割机、打孔机等,把原先的一部分手工制作变成机器操作,而关键的工艺加工仍由手工完成,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得到完美结合。同时,改变以前款式单一的缺点,增加了品种款式,形成系列产品。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雕刻花卉、龙凤等图案。工艺改进后制作出的藏刀更具欣赏性和艺术性,既实用、又精致美观,独具特色、光滑似镜,加上流线型的刀身,吸引了众多顾客。
2011年,有感于市场扩大、顾客增多,而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多洛与村里的旦桑、扎西、强多、格桑等4家人商量后,每家集资5万元,合资成立合作社,聘请工匠,扩大生产规模。“现在,合作社有12名工人,其中5人是村里的贫困户,既是学徒又是工人,每人每月2500元的工资。”至此,藏刀从最初零星生产的家庭作坊终于走到了按照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这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制作藏刀的农牧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在2007年之前,我们做的藏刀主要是周围藏族人购买。自从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后,渐渐有了名气,区内很多人打电话来订购,然后我们按照顾客的要求制作相应的款式和数量,做好后邮寄,近一点的就亲自送过去;如果有游客来谢通门县游玩,大多数会买一柄藏刀作为纪念。随着藏刀受到越来越多区内外游客的喜爱,订单也多起来了,供不应求啊!”旦巴告诉我们。
“收入高了,家里的房子也翻修了一次。以前的贫困户成了现在的致富带头人,从原先全家人只有4间房变成了现在的14间房;从原先昏暗低矮的小屋变成了现在宽敞的铺着地板的大房子。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感叹之余,旦巴的母亲尼玛说。
如今,“朗巴卡嘎”藏刀生产已经成为谢通门县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谢通门县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路子。打出卡嘎村的藏刀品牌,让这项传统产业成为村里的“摇钱树”,这既是旦巴的奋斗目标,也是卡嘎村人的期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