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在西藏。蓝天、白云、雪山、河流、林海、寺庙……失语,唯有震撼、洗濯、放逐后的脉搏的跳动。23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带不走时间的记忆,在镜头里述说的只言片语。
乘火车进藏
9月4日,我和伙伴们坐上了开往拉萨的火车。火车条件比想像中的好很多,干净、舒适。新换的被子还有一股清香。
我们下铺的两位阿姨很了不起。她们都七十多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她们是静空法师的弟子,此行是为朝佛。 一路上她们有说有笑的,很让我们羡慕和敬佩。阿姨的榜样作用,让我们年轻人对高反没有太多忧虑。
第一天,窗外的景色是单调的。睡觉和吃是我们主要的活动。第二天,经过格尔木车站后,海拔不断攀升,一路的风景变得很让人期待。沿途是延绵的荒山,有零星的几抹绿色。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时,窗外开始飘雪。不久,竟风雪交加,绿豆般大小的雪片不时扑向车窗。沿途居然出现了雪山。它们是高原唯一的伙伴,也是高原顶天立地的巨人。积雪覆盖的山头在阳光照耀下,圣洁、苍凉。云雾总是和山峦相伴,在天边呈现不同的姿态,变化多端。黑色、黄色的牦牛,缓慢地迈着步子,低头觅食。
沿途一条碧绿的带子出现在面前。带子越来越长,越来越宽阔,颜色也更加丰富。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错那湖。湖水在阳光下,绿得更翠,像高原上镶嵌的宝石。水鸟的黑影在湖水上空,嗖地消失在视线里。
接近拉萨了,路旁开始有生活的迹象。几茬土房子,几片黄绿的青稞田地,几位田间耕种或者山间行走的藏民,几群牛羊……枯燥的旅途开始生动起来。
经过46个小时的旅程,我们抵达拉萨了。迎接我们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初识拉萨
第一傍晚天,下雨,秋日的微凉。
第二天,云破天开。晨光下,城市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路旁,两排三层楼高的土房子,有开满鲜花的窗子。窗前摆放的一盆盆盛开的鲜花,把城市装扮得美丽而富有生活的情趣。窗上镶有红蓝横条的白色纱帘,在风中如同波浪般轻摇。皮肤黝黑,穿者藏袍,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的路人擦肩而过。我已身在异乡。
去布达拉宫的排队购买门票。一排金色的转经筒把布宫包围,这是一条转经的路。藏民像赶集一样,手里摇着转经筒,口里念着经文,一边顺时针拨转转经筒,一边顺时针饶布宫行进。外墙上刻着彩色佛像和六字箴言以及其他一些藏语佛咒。一位老爷爷走到佛像前,脱下帽子,用头轻磕佛像,好像在祈祷。布宫正门前的广场上,有一排磕长头的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觉得很震撼。
想像中,拉萨是原始的、落后的。而这里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其他地方一样,有高楼、宽阔的马路、车流、商场。大昭市旁的八廓街两旁全是兜售旅游商品的小店铺,像极了北京的王府井。我们住的旅社旁边有几条小巷子,在里面穿行,浓郁的生活气息铺面而来。这里也是一座生活的城市。清晨,沿街摆个地摊卖山核桃、野山菌、水果、蔬菜、酥油茶等各种吃的东西。一排卖衣服、食品或者生活用品的小店铺,招牌大多数用中文、藏文和英文三种文字书写。店主人常常站在门口,笑着向路人招揽生意。有的卖手工艺品的店主,干脆在门口自顾地忙者手上活。身着传统服饰的藏人、披着红色袍子的喇嘛,不时回头望着你,送来友好的微笑。东廓街附近有一片回民区,拉萨市大清真寺也位于此。回民们头顶的白色小帽子格外突出。在这座佛教城市里,伊斯兰教能够生存并且和佛教和谐共处。城市的宽容和和睦可见一斑。
阳光之城,大部分时间撒满灿烂的阳光。这样干燥而温暖的空气,让心情也变得温暖、灿烂。数不清的佛寺,数不清的喇嘛,数不清的虔诚磕头人,挥之不去的笑容,正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吧。
我在拉萨,住在北京东路。西藏,北京,一条街的距离。心情,异常平静。
旅行已经一个星期了,趁着在拉萨修整的功夫,我穿梭在小巷子里,寻访不知名的小寺庙。
下密院就在北京东路上,离住的旅社很近。某天经过时,被唐老师无意中发现的。寺院门实在很不起眼,从门口经过了数次都没有找到。没有办法,拿出地图比对,总算找对了地方。殿堂门口的一小块空地上,有个白色的香炉,里面桑烟了了。掀开大殿的布帘,昏暗的殿堂里,两排对坐的喇嘛正在念经。虽然听不懂他们念的内容,还是觉得他们的声音韵律十足,非常好听。犹豫是否要进去,刚好有位喇嘛师父推开帘子出门。我询问是否可以进去,他说“可以可以”,我便小心地走了进去,生怕打扰了师父们。
还是有师父被出入的人群打扰,抬头看一眼我们。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师父们却很自然,好像已经习惯了观看来往的人群。下密院是格鲁派的寺院,以修密宗为主。殿堂里供奉有佛祖、金刚、格鲁派创始人宗呵巴还有格鲁派的高僧活佛。正殿后面有间侧殿,一一拜过后,沿着坡度陡斜的木楼梯,上到寺庙第二层。第二层有个露台,视野开阔,从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寺庙,眺望远方的风景。藏地的寺庙通常都是多层建筑,第一层有天井,第二曾以上中间形成空旷的区域,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走进殿堂,随藏民朝拜,并将额头放在堆满经书的木柜上轻磕一下表示吉利。
走出殿堂,在露台上随意拍照。这时,殿堂里面的喇嘛师父走了出来,微笑地向我走过来。我连忙问候“扎西德勒”,他回复我的问候,并用手比划着拍照。我以为他要拍照,端好相机,准备拍摄。他摇摇头,示意我走到某个位置,比划能照下整个寺庙的建筑。然后,让我站在那里,指指我挂在脖子上的相机。我顿时明白了,他要给我拍照呢。我连忙取下相机,教他如何使用。他让我换了不同的角度,连续拍了好几张。拍完照片,还笑着说“oK”。我把刚才拍的照片回放给他看,他像个孩子一样高兴。我示意给他拍照,他指指身上的衣服,我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说服装不适合拍照。他扭头进了殿堂,脱下身上的蓝色围裙,披上红色袍子,神气洋洋地走了出来。我给他拍了好多照片,回放给他看,他更加高兴。他把我领进殿堂,让我坐在塌上,给他拍照。接着,又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有中英文写的地址和他的名字布路。又把其他游客寄给他的照片给我看。我连忙抄下地址,告诉师父回头把照片寄过去。
我与布路师父告别,他递给我一块花生糖。刚要出门,进来另外两位喇嘛师父。他们唧唧咕噜一阵,好像是布路师父告诉他们我给他拍照的事情。两位师父凑了过来,要看照片。我连忙把相机掏出来。他们边看边笑,很是可爱。我说师父给你们拍照吧。其中一位师父能说汉话,还有些不好意思地推迟。在我的坚持下,三位师父在露台上摆了几个姿势,被我捏了下来。
在藏地碰到懂汉话的喇嘛师父实在难得,这样的机会我肯定不会放过了。我抓着师父问长问短起来。师父叫格桑仁青,是昌都人,在下密院修行已经有10年。师父很腼腆,在夜校学了两年的汉话,谦虚地说汉化懂一点点。我们交流还是有点费劲,彼此可能能听懂大概70%的内容。不过,我已经觉得很殊胜了。我坐在殿堂的布路师父坐的塌上,格桑仁青师父蹲在地上,接受我这个超级狗崽的专访。从中,我第一次了解到藏地僧人的修行生活,与汉地僧人竟有那么大的差别。比如,问到藏地僧人吃肉的问题,格桑师父很不好意思的摸头。他说他也听内地的居士说汉地僧人是不吃肉的,他正在努力尝试不吃肉。由于生活习惯不一样,对他们还是很难。不过他已经坚持快一年时间了。真是佩服师父的坦诚和决心啊。师父又介绍,藏地僧人没有工资,主要靠家里供养。不过他们生活简单,对家里来说也不是什么负担......格桑师父很真诚,让我觉得很亲切,没有距离。
我提出要参观他的寮房,他欣然应允。他的寮房原来是康布(主持)的厨房。我在露台上看到的那个佝偻的老人,居然就是寺庙的康布。他还自己烧水做事情,实在不可思议。格桑师父的房间有内外两间,外面主要是客厅,里面是卧房。房间墙上供有高僧大德的佛像,还有达赖喇嘛的像。在藏地僧人心中,达赖和班禅在宗教上的地位是一致的。格桑师父热情请我喝牛奶喝咖啡。桌面上散放着一些碟片,有介绍五台山和雍和宫的。师父说这是康布从这些地方行脚后取回来的。我猜测师父可能是康布的侍从吧。我想供养师父们,请他们吃饭。格桑师父腼腆地笑着说不好意思。他又说,他在一种法事中,在四十多天里不能吃晚饭。我只好掏出20元钱供养师父。师父执拗不过我,回到里屋取出洁白的哈达挂在我的脖子上,为我整理并祝福我扎西得勒。我觉得很殊胜,也很感动。走出格桑师父房间和布路师父告别,布路师父也为我献了哈达,我又一次被感动。
这一上午是我在拉萨最幸福的时刻。和师父们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多么殊胜啊!拉萨对我最大的魅力,大概也在于此吧!
感受布达拉
布达拉宫,梵语名称是普陀罗,意思是观音菩萨居住的岛屿。原本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后来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抵达拉萨的第一天,布达拉送来亲切的问候。汽车带着我们从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离夜晚灯光下的布达拉越来越近。她巍峨高耸的面容,是阳光圣城的标志,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激动。
布达拉的门票需要提前一天预定。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只预定到第二天下午4点钟的门票。这个时间比教好,布达拉会等最后一批游人参观完毕后才闭门。据说其他时段的门票,不允许逗留超过一个小时。
布达拉太豪华和尊容,预定门票时要验证身份证。进门后,还要验证两次身份证。布达拉也总是有好多参观的人。布达拉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红宫主要是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红、白、黄三色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屹立在城市中间,群楼重叠,横空出世。布达拉里面的殿堂也很辉煌,每个殿堂都让人觉得壮观和华丽。墙上的壁画,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色泽艳丽,栩栩如生。与其他寺庙相比,更多了大气磅礴的气势。缓慢参观,能遥想当年辉煌壮观的场面。最为震撼的是八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白塔,上面镶满珍珠宝石,高耸达几层楼房高。
从布达拉眺望远处的雪山和蓝天,整个城市火柴盒房子的轮廓尽收眼底。商业街上的流行歌曲,在布达拉上空飘扬,和这坐宫殿如此的不相衬。这是一座现代化中的古城。布达拉不倒,城市精神也将永远屹立不倒。
阳光鲜花里的下午茶
老何在藏地混了十年,拉萨的每条巷子几乎都知道。一天下午,他带着我们在大昭寺附近的巷子里穿行,把我们带到了拉萨城里唯一的尼众寺院——仓姑寺。
进门处是一排金色的转经筒和一座白色的畏桑塔。让我们欢呼雀跃的是寺庙里摆满了各种鲜花,有格桑花、菊花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这些紫色、红色、黄色、蓝色的花朵,把寺庙装扮得异常美丽,引来成群蜜蜂在花间飞舞彩蜜。这一簇簇芬芳的花朵把阳光灿烂的午后酿得更加甜蜜。
进入寺庙大殿要收30元门票,我们放弃了进入殿堂朝拜的念头。殿堂门口的两位尼师席地而坐,正在翻看手中的经书。我走过去,和她们问好。她们只会简单的汉话,只能用笑容和她们交流。我问她们能否去楼上参观,她们欣然应允。我小心地沿着殿堂右侧的楼梯向上走。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房间全是尼师们的寮房。尼师们的房间窗户上,也摆满了盆盆盛开的鲜花。鲜花仿佛是这座城市的标志,这些寺院的标志。从鲜花丛中俯瞰寺庙,多了几分柔美。
我在第三层露台闲逛时,碰到一位尼师从寮房推门而出。我顶礼问候“扎西德勒”,尼师也同样微笑地回复我的问候,并把我带到一间大门敞开的寮房门口,示意我进去。寮房正中的床榻上坐着一位身批红袍的尼师,她也和喇嘛师父一样,裸露右臂。床榻左侧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藏族男青年。我赶紧向尼师顶礼。师父从柜子里拿出一袋子白色的团状食品,从里面挑了一块,放在我的手里。掰下一点放到嘴里,感觉是牛油做成的东西,有韧性。师父又拿出一袋子油饼,放到我面前热情地让我享用。我试着和师父交流,发现师父并不懂汉话。她旁边的男青年把我的话翻译给她听,再把她的话翻译给我听。后来才知道,这位男青年是尼师的弟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目前在日喀则地方法院当法官。那天是专程来寺庙看望姐姐的。
从露台下来,我又进了大殿左侧的一个房间。十几个尼师坐在地上,正做着手工活。我好奇地走过去,想看看她们做了什么。原来她们把经书卷成纸卷,再裹上一层黄布,在法事活动中使用。我学着她们的样子,先卷纸卷,再裹上黄布。不一会,我就掌握了技巧。一下子帮尼师们做了好多个。
走出房间,发现伙伴们正在阳光下享受着下午茶。仓姑寺里有个对外营业的斋堂,出售酥油茶、甜茶、藏面等各种小吃。斋堂门口横放了好几排桌椅,很多本地人在这里要上一壶甜茶,悠闲地坐上一下午,或者发呆,或者闲聊,仿佛一个市民茶馆。一位脸上沟壑纵横的藏族老人坐在我们对面,和我们海阔天空地聊开了。
晒着温暖的太阳,喝着甜到心窝的甜茶,观赏这满庭的鲜花,多么惬意和舒适啊!尼师们在院子里诵经、劳动,依然那么气定神闲,优雅从容,仿佛市井的茶馆与她们无关。我喜欢开满鲜花的仓姑寺,喜欢阳光鲜花里的下午茶。
色拉寺听辩经
色拉寺是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下。色拉寺是我们在藏地拜访的第一坐寺庙。
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主要由白色的石块建成,有三四层楼房那么高,营造出一种高大和庄严的气氛,与汉地寺庙的古典庭院楼阁建筑风格迥异。去的时候正值中午时间,赶上喇嘛师父们休息。寺庙里几乎没有游客,非常安静。走在狭窄曲折的石巷子中,清风吹拂,绿树花影,宛如幽静的世外桃源。
寺庙门口有很多小店铺,摆放着各种颜色的小暖瓶。起初以为暖瓶里是当地人喝的酥油茶。看到当地人每人拎着一个小暖瓶走进寺庙,还想当地人对酥油茶的热爱真是到了及至啊,连去寺庙都带者呢。后来在殿堂里,看到藏人将里面的黄色的酥油添加到佛像前面供奉的酥油灯里面,才明白此中的奥妙。原来他们是给佛灯上酥油。他们的动作那么小心和认真,添了酥油还要反复抹平,尽量保持酥油灯的美观。虔诚的供佛心意,一点一滴中让我们感动。
下午三点钟,辩经开始。还没有到三点,陆续有喇嘛穿着正式的服装,提着竹娄子走向辩经场。询问后知道竹娄子装的是酥油茶。辩经是出家人学习佛经后,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交流学习所得,所悟佛法。面积不大的辩经场,大概有40多个喇嘛师父。他们有的是一对一的问答,有的是一人对多人问答。攻方,也就是发问方,站着提问。提问时拍一下巴掌引起对方注意,并使用很多夸张的手势。看书后了解到,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守方,也就是回答方,盘坐在地上,接到问题后,开始辩答。守方的表情非常丰富可爱,有的时候抓头挠耳,有的时候低头沉思,有的时候理直气壮地用手指着对方,有的时候又不好意思的低头暗笑……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表情已经完全透露出回答的内容。还有一些学问更高的喇嘛在攻守方间穿梭,不时听他们的辩答。精彩处,频频点头。还有的喇嘛,三两一群,一起讨论攻方的问题。
辩经让我了解到佛学生活的严格和丰富。学习必须经过验证才能顿悟出真理,任何一种学问都是如此,才能有所长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