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登山?
——因为我的梦想在雪山。
——雪山只是山,而你又为何如此执着?
——因为雪山是上苍落在人间未曾化解的一滴泪,我爱它的洁白与晶莹、纯净与雄伟,以及那深藏在其中的无穷奥秘。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崇高理想,也没什么豪言壮语,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事,一听到雪峰的召唤,背起行囊我就走了。没有想到是否要登顶,也没有想到是否会遇到危险,只是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自己的工作和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11月 29日,我与来自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的第一组 23名队员进驻海拔 4700 米、位于西藏羊八井附近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启孜峰大本营。 30日在大本营做适应性训练,晚上许多队员出现头晕、呕吐等高山反应,在谈话中个别队员流露出要放弃登山的念头,甚至连前进营地也不想上。我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好好睡一觉,明天起来再做决定。”
12月 1日清晨,当阳光将启孜峰周围的雪峰染成金黄色时,队员们也从一个个帐篷里钻了出来。明媚的阳光早已将昨日的犹豫一扫而空,除一位队员因身体不适返回拉萨外,其他的登山者早已有了凌云的壮志。
上山的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西藏登山队的教练说 4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前进营地,但那是以他们的体力为标准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攀登 14座 8000 米以上高峰的主力队员,是国际级登山健将,我们的体力怎能和他们相比。
沿着山脊线不断地向上走,即便是悬崖峭壁也不感到恐惧。我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早一点到达营地,然而那营地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我们的高山靴和冰爪由登山队的协作人员背到山上,我们的包虽然轻了许多,但心理负担却重了—自己的装备本该自己背,怎能让他人代劳。
晚上 7点 40分,经过 11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最后一位队员到达海拔 5300 米的前进营地,所有的队员都变得很懒,勉强在炊事帐篷里喝了几口水、嚼了几口没有泡开的方便面后就躺在搭在冰雪中的帐篷里。晚上 9点多,坚持了 11个小时到达前进营地的一名上海队员因体力消耗过大,严重缺氧,导致间歇性失明,手脚麻木无力。坚守在前进营地的国际级运动健将小其美带领另外一名协作人员连夜将他护送到大本营。到晚上 12时,随队医生江白对他施行紧急抢救,才转危为安。
2日早晨,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7位队员因体力不支、高山反应而放弃了登山,个别队员患了轻微的脑水肿。在海拔 5000 多米的高度放弃登顶,这需要莫大的勇气,我很佩服也很同情这些队员。
走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石头堆,我的双脚已变得麻木,而马上面临的是近 80度的陡峭冰壁,只能借助上升器抓住一根路绳艰难地向上攀登,以后的路程全是在厚厚的积雪中慢行,强烈的阳光融化了表面的积雪,每走一步都会在冰爪上粘上厚厚的一层雪,使得我们不得不拖着沉重的双鞋艰难地往前行走。每一个人都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因为到了某一个时间我们就可以到达某一个地点。跟在我后面的一位上海队员告诉我,他总觉得我们行进的路上有许多小房子,里面可以休息并有热茶供应,能让大家喝个够,他特别想进去。意志告诉他,那是幻觉,雪坡上什么也没有。于是我不停地和他说话,但究竟说了些什么只有天晓得。
到达海拔 5900 米的突击营地时,已是下午 5点多钟了,回首望望走过的路,真是百感交集,抬头看看后面的顶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每个到达突击营地的队员心里都清楚,明天还有一个更严峻的考验。
深夜起了大风,暴风把帐篷吹得东倒西歪。令我毛骨悚然。凌晨 3点多我感觉头很痛,生平第一次尝到了高山反应的滋味,但始终没有动摇我登顶的信心。登山队的教练顶着风暴来回走动在帐篷间,询问各队员的情况,我很佩服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
凌晨 5点多钟,队员们陆续起来,钻出温暖的睡袋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但为了自己的目标,大家忽略了这种痛苦,他们的兴奋无以言表。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喝了几口水,吃了几块饼干,就开始向顶峰冲刺。协作人员为了队员的安全,将几根路绳一直打到顶峰。队员们借助上升器拉着自己的身体一步步向上挪,前面的队员速度慢的话,后面的队员只能原地等待。
就这样机械地走着,呼出的气凝在我的眉毛和睫毛上成了冰,每眨一下眼睛就看见白色的睫毛在动。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了,但额头上却流了许多汗。走在最前面的丹镇多杰不停地鼓励队员,为队员呐喊助威。来自北京的一名队员,几次产生放弃的念头,最终在教练和队员的鼓励下登顶成功。在顶峰上,他拿着领队的播话机,颤抖地向大本营的旺加队长说:“感谢教练,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就不会尝到这幸福时刻的滋味。”
3点 30分,冲刺顶峰的 12名队员都已胜利到达顶峰,许多队员拿出自己准备的国旗、队旗,只是已无力拍照留影,我拿起他们的相机,在风雪中按动相机的快门,给他们一一合影留念,想让所有人都来分享他们经历的艰难和幸福,心里也默默地对他们说:“让生命铭记这一刻,我们曾站在雪山之巅。”
不是说我们征服了雪山,只是雪山向我们展示了它温柔的一面。在这里,我除了祝福共同登顶的队员外,还将特别感谢西藏登山队的教练和协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是无法登顶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海拔 6806 米的高度,我真诚祝愿他们———扎西德勒!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