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旅游伴侣 > 出游攻略

墨脱墨脱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上)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陈度
分享到:    

    多雄拉山上的龙胆花。

    汗密客栈。


    凌晨时仰望派镇的夜空可见星月,到了出发时,雅鲁藏布江上是一波一波的透明雾霭,等坐在大卡车的后厢颠簸至海拔3600的松林口,已是朝阳斜照,红叶遍岭,天凉好个秋了。

    第1天  松林口——多雄拉——拉格 18公里

    向导贡嘎说,多雄拉是工布和门巴的分界线,翻过这个垭口,我们就进入了门巴的范围。

    多雄拉南坡的山坳里,路像一根迎风飞舞的细丝带,丝带旁水花四溅的是生生不息的大瀑布。灰白的路看上去平坦无比,而事实上,它们都是由比海碗还大的石头铺就而成,难走不说,还容易扭脚。这路其实比上山路更恼火。

    虽然现在可以坐卡车一直到松林口,但是翻越多雄拉还是几乎打倒一大片人,一位队员说,他在爬升的过程中,差点就忍不住扭头往回走了——这时反悔还来得及,一旦过了多雄拉,就只需勇往直前,不能再走回头路,因为反穿多雄拉的上山路能把你折腾死。

    我们站在多雄拉的山顶上,那一刻激动无比:与一个多次在传闻中见识的民族相遇、与各种神秘的传说相接触的机会就在眼前。

    而其实,在此之前,在我们攀爬多雄拉的过程中,我们的队伍已经遭遇了一大群正返回墨脱的门巴人,他们牵的骡马驮满货物,有一位小青年还赶着一头刚刚从派镇买到的小牛犊,因为山路陡峭难行,小牛犊并不适应这样的长途跋涉,经常赖在某个石缝里不出来,小青年的阿佳只好不屈不挠地一路撵它。

    其实公路已经从波密一直通到了墨脱的背崩乡。我问他们为何不坐车运货,向导贡嘎说,车费有多贵,怎么坐得起?

    对于散落在山里的门巴人来说,生活物资还是得通过人和骡马来运输,而从派镇过去的这条路仍是最近最便捷的。此次应是他们今年的最后一次出山,这时已经是10月中旬,离大雪封山的日子很近了。

    即使已翻越过了多雄拉,我们离真正的门巴区域也还尚有一天多的路程,按徒步计划,第一天的终点在拉格,那里并没有村庄,只是曾有一个往墨脱转运物资的转运仓库——物资从派镇背过来,到这里时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因此先储备在这里,再一点点往汗密和更深处运输。

    拉格只有三家像是凭空出现的简陋的木屋客栈,骡和马被系在木屋客栈的院子里,所谓的院落,只是在一片流水潺潺中用零散的石头垫起的勉强可供人掂脚走过的小径。多雄拉对这座依山连绵下来的山谷的影响是巨大的:山上流下的雪水在这里一任泛滥着,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河流,我们所住的客栈的厕所里甚至有一个天然的冲水系统:那是从旁边山上流下来的一条小渠,厕所正好建在流水之上。

    老板是四川绵阳人,娶了一位门巴阿佳,他们在这里开店已有10年,每年4月来,11月就回到背崩的家里去。绵阳人在这里做了10年生意,还是操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而他的门巴阿佳,则学了一口纯正的北京腔普通话。老板娘在客栈“大堂”里来来回回,高跟鞋将木地板踩得嘎嘎作响,众多的客人们无所事事,就围在灶前看她炒菜。菜都是她丈夫从派镇背过来的,黄瓜白菜西红柿,还有新鲜的鸡,一只150元。而围观的人越多,老板娘炒菜的姿势也愈发风情万种了。


    门巴小孩金珍旺姆。

正在往家中运货的门巴驮队。

    门巴房屋现在也脱离不开一些现代建材,但材料都需从派镇往里背。


    第2天  拉格——汗密 30公里

    我们几乎陷入集体失明,对周围视而不见,记忆里除了狂奔再无其他。这天傍晚,我在汗密四海客栈的木板墙上写下这行字: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

    因为昨天一队人走得稀稀拉拉,队长和向导要求今天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赶路,他们说,今天的这一段路湿滑难走,摸黑走路会更危险。

    于是从天才透出微曦的光时,我们就集体开始陷入失明,几乎视而不见地穿行在各种藤蔓搭建的森林拱门中,不管不顾踏溅起脚下的泥水,途中还不时得爬过直径超过一米的横在路上的粗壮树干。视野里只有像刷了油漆一样的绿,地上覆满绿苔,一种奇怪的典型的热带雨林植物大芭蕉舒展开叶子,越来越密集,有的甚至挂满果实。

    这还仅仅是徒步的第二天,因为对路途的艰难估计有误,也是我们运气实在太好,已经长久没有下雨,路面没有想象中那样多的泥水,即使一路不停涉水,但并没有受泥泞之苦。有的队员甚至连备用的鞋子也用不上——而据那些走过墨脱的人介绍,第二天的路程湿滑难走,鞋子弄湿是必然的,所以很多队员都另备了一双军胶鞋。

    我们于这天下午3点前全体到达了第二站汗密。当我和《新京报》记者范烨推开柴门,看到一幢二层楼的木屋闯入眼帘时,竟一时愕然——我们原以为,不说走到天黑,我们至少也会在傍晚时分才能到达这天的宿营点。

    四海客栈店主曾嘉陵人称“曾眼镜”,文质彬彬一英俊青年,却已经在这里做了8年客栈生意。因为住不下,我们壮观的背夫队伍只好到一家门巴人家去住。后来我挎着相机在只有寥寥四五户人家的汗密村转悠时,一位背夫特意出来关照我,不要往林子里去,那里有蚂蝗。然后,他带我去参观了他们的住处,简陋的木屋内,靠墙支起的一长溜木板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人挨着人填满他们所说的“铺位”,而铺位上一无所有,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我一时像是欠下了一个天大的人情——为我们一同来却享受着两种不同的待遇。

    背夫们投宿的门巴人家今天只有女主人,她男人到派镇买货去了,她的两个孩子我在刚进汗密村时就已见过,当时姐姐金珍旺姆挽着装了姐妹俩的晚餐——两包康师傅方便面的袋子,在四海客栈前的那个全国最小的军营里玩耍,而军营里那个官阶最高的军官——排长,正好声好气地从部队的大棚蔬菜地里摘黄瓜给她俩吃。

    我坐在金珍旺姆家的炉火前,火炉上方正烘烤着闻名遐迩的门巴辣椒,空气中的辣味在厨房里一漾一漾的,浸透了每一个人的嗅觉。门巴阿佳在做鸡蛋汤,天也暗下来,隔壁屋的背夫们开始大声开起玩笑。我挪挪脚,将正在不屈不挠乱拱的两只小猫移开,弯腰系好已经被它们解开的鞋带说,我走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