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途中的背夫们。
桌上是希绕曾经的客户寄给他的照片,数量壮观得很。
希绕和儿子桑结尼玛在Google Earth上标出大峡谷内的宿营点。
米林县派镇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段,似乎已无法理清派镇是何时开始出现背夫这一行业的,事实上背夫并不是一份专职工作,因为派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扎墨公路(波密——墨脱)通车以前,派镇作为最重要的墨脱物资转运站,大批物资需要人工背运进墨脱,派镇的劳动力为增加家庭收入,于是承担起物资转运的活计。
而近年来,随着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和科考、探险等行业越来越火热,熟悉路况的本地人拥有了更多的被雇佣为背夫和向导的机会,他们多次进出墨脱和大峡谷,逐渐成为外来者探险本地时不可缺少的帮手。
希绕现在的身份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南迦巴瓦观景台的守护员,他每天例行的工作除了开门关门,在观景台的木制墙壁上挂上工布民俗服装和一两把粗犷豪迈的工布刀供游客观赏,余下的时间里,他总是坐在观景台底楼栏杆旁,背对着南迦巴瓦转动那只硕大沉重的转经筒,任身后风起云涌,雅鲁藏布江里的水汽层层上卷,一直漫到南迦巴瓦的尖顶上去,他也不为所动,不肯侧头看一眼,也许对他来说,这一切跟真正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内的变幻无常比起来,已显得过于平常。
今年46岁的希绕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不仅曾以背夫和向导身份进过24次大峡谷(一般把从加拉村走到排龙称作一次完整的大峡谷穿越),而且还远赴阿里转过岗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转过云南的梅里雪山,转过纳木错、羊卓雍错,至于相对来说近在咫尺的苯日、加拉白垒和南迦巴瓦等圣山,更是不用赘述。相较于其它梦想朝圣而因经济条件和精力掣肘不能成行的藏族同胞来说,无疑他是幸运的,当然他的幸运与他多年当背夫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体力好,野外生存能力极强,能吃苦,弹尽粮绝时还可以在转山转湖途中顺便当背夫挣点路费。比如转南迦巴瓦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群僧人的向导。
希绕带过的队伍汇集了五湖四海种种肤色的各样人等,有美国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等,但最多的还是台湾、香港和内地的探险爱好者,以及各种名目的科考队。他的第一批客人是4个去大峡谷找瀑布的美国人,那是1992年,相对来说那无疑是一次历险,因为当时的队伍里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走过大峡谷,唯一的经验和资讯来自加拉村一位叫民久的老人,民久啦1979年前就很多次进过大峡谷,希绕向他咨询了很多,但实际走下来时还是发觉经验不够用,首先粮食就带少了,他们只带了5天的口粮,当时大峡谷还不是禁猎区,后来用套绳套了一头大野牛、三头小野牛,总算解决了口粮问题。
希绕对这一次的印象非常深刻:预备投宿的村庄迟迟不见,体力透支又找不到吃的,走到半路时背夫们都哭起来了,希绕说他自己也哭过。其实相较于现在,2003年大峡谷内的巴玉等村落整体搬迁出后,大自然正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回收那些已基本无人涉足的畸岖山路,1992年的大峡谷之旅应该轻松很多才对:路还有迹可循,途中可以找到村落提供补给,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路上遇到熟识路况的猎人。而现在,这些统统没有了,但是希绕显然已经熟悉大峡谷了,他一口气在Google Earth上指出20个徒步宿营点,对那些山脉和河道、瀑布,哪怕是细小的支流和跌水处也一清二楚,甚至他疑虑地问我们:有人说大峡谷段有9个瀑布,但他只看到过7个,至于另两个,他很负责任地去找过了,没找到,彩虹瀑布他就没找到过。
科学家们真的在公布的资料上说找到了9个瀑布吗?
我们无法答复,只得说也许是季节的原因,也许是地质结构在变化,也许是大家对瀑布的定义不同。
希绕似乎比较满意这样的解释,因为季节对大峡谷的影响不可估量,派镇不少人虽然曾不止一次以背夫身份进过大峡谷,但他们仍然不具备做向导的资质:随着季节和地质的变化,植被和水流也随之变化,即使这次去时可认路,明年再去,或仅仅是换了季节再去,背夫可能就认不出路了。曾经不止一次发生过进去的队伍找不到路,只好派人原路返回求援,让希绕进去带路的事件。
派镇现在可做向导的只有10来个人,其中包括希绕25岁的儿子桑结尼玛。桑结尼玛16岁时第一次进大峡谷,至今已经去过10多次,除了汉语不太好,基本已经具备当向导的资质,现在带团的事都由他负责。但希绕强调说,他现在还不放心让儿子单独带队,所以每次都是一起去。
每次进大峡谷的背夫队伍基本固定,多为江东的尼定村,直白村和多雄村的人,因为希绕进大峡谷的次数较多,声名在外,派镇的背夫也以他为中心,由他组织。他常常去找的有10来个人,其实他对背夫的挑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背得动,吃得了苦,品行好不小偷小摸。希绕很乐于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毕竟一年走两趟下来,相当于家里全年的收入。而且随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越来越被外界熟知,来探险旅游的顾客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也算是给派镇的年轻人一个职业选择的机会——在机会面前,有经验的人是获有优先权的。
背夫由一份仅在农闲时为家庭创收的非职业工作转换成职业工作并规范管理,这个程序将由经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西藏旅游股份公司来完成,桑结尼玛现在已被这家公司聘用为正式员工,职位是特种旅游线路的向导,与他同时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另外3个年轻人。我问桑结尼玛是更愿意跟随公司还是更愿意做一个相对自由的“野导”,他说毕竟背夫算是一个高危工种,跟着公司有保障一些,心里也踏实,出了事还可以依靠“组织”。
希绕接过“出事”这个话题,2006年他带一位内地游客走白马狗熊,两人从加拉村出发,第8天那位游客不幸摔断了腿,希绕只好背着他往回走,走一段路放下伤员又回去背行李,后来没法,他一个人花了两天走完去时8天的路程,回来求援,这事后来还动用了边防警察。最后把人弄出来时,前后共计64天,回来后希绕大病一场,医药费就花了4000多。
希绕感叹说,以前没有投保意识,以后再进大峡谷,一定要先买份保险。他的保险意识的加强,也与2008年3月份的一起事故有关,在他现在工作的地方、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南迦巴瓦观景台墙上,还贴有一张面目清秀的年轻男孩的照片,这个男孩一个人走到加拉村——现在是大峡谷最后的村落了,然后不听劝告,一个人进了大峡谷,后来再没有人见过他。希绕进大峡谷找过3次,都没有找到,男孩的父亲也来过,也只能伤心而返。
我问希绕既然现在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如果有机会,还愿意当背夫进大峡谷吗?他想也没想,笑眯眯地接过话头答复说:“当然去!”语气很坚定。
他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去尼泊尔,因为听说那里登山和徒步都“很高级”!他很想去观摩学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