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编特地为想出游的你准备了生活家出游指南,边玩边享受探险的刺激,背起包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吧!
尼泊尔与西藏的结缘,恐怕要从2000多年前翻越喜马拉雅山,带着佛祖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入藏的尺尊公主说起。
这位来自喜马拉雅南麓的高山公主,在拉萨留下了一个不灭的神圣印记,那就是由她主持修建的大昭寺,而供奉其中的佛祖12岁等身像则是由唐朝文成公主从长安遥遥携来。
原出于印度的佛教,在2000多年前,在吐蕃的土地上,将唐朝、尼泊尔带来的佛教文化汇聚一堂,并最终成为这片雪域王国的精神脊梁。
时光荏苒,吐蕃唐朝以及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已然联合为一个坚强的大民族,而山那边的尼泊尔也始终作为一位老朋友,伸出友谊的手,与我们相握于珠穆朗玛之巅。
作为中国与尼泊尔最亲密的接触地,西藏与尼泊尔早已在历史的岁月中变得熟稔,早已不止是地域上的邻居。
高山之国的精巧手艺人
公元7世纪,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进北京修建妙应寺白塔,据《元史》记载,阿尼哥“擅长面塑及铸金像”,被元世祖授予工匠总管之职。到了公元17世纪,尼泊尔大批工匠入藏修建各式藏、印风格的佛塔,甚至还修建了五世达赖灵塔。
这些世代身居高山内陆的子民,从遥远的时代就找寻到绵延千年的生存之道。从沉重的金属到轻软的木头、从黏糊的泥土到轻薄的纸张,从绘画到编织、从雕刻到雕塑再到建筑,从生活用品到宗教器物,一件件精美的物件,就这样从这个高山之国流到世界各地。在这个似乎什么都可以标准化、批量化的世界里,尼泊尔的“handmade”简直就像世外桃源中开出的一朵奇葩,不,是一组奇葩。如此种类繁多、技艺精巧的小玩意儿,又来自一个依附在世界最高山脉上的神秘国度,这无疑更是给它们贴上了“畅销”的标签。
在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来自尼泊尔的银饰大受欢迎,且价格往往会高出本地货,或许五世达赖的精美灵塔就已经在西藏奠定了尼泊尔工匠的品质信誉吧。
游走山巅的近代商人
如果把著名的茶马古道一直延伸出国境,就必然看见尼泊尔商人的身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西部近代商业的启蒙史上,尼泊尔商人起着商业通道和中转站的作用。
尼泊尔与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于是,他们便利用地缘及“人际优势”,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间搭起了商业之桥。
历史上,尼泊尔向西藏出口大米、小麦、酥油、纸张、铁,以及铜制品,还有香料、烟草、辣椒、花生和宝石,从西藏进口盐、硼砂、金粉、羊毛制品、牦牛尾等。
虽然18世纪末尼泊尔也曾因为商业原因而与西藏地方发生过武装冲突。
但我们仍看到西藏地方政府给尼泊尔商人以“免税”的优惠政策,大力刺激尼泊尔与西藏的边贸活动。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贸易线上更由数个山口可终年保持物流畅通,大大有利于边贸的长年繁荣。惯说尼泊尔语、印地语及英语的尼泊尔人也适时地融入藏地文化中,甚至有些尼泊尔商人常年住在拉萨、日喀则等地,俨然成为了商业移民。上世纪50年代,拉萨贵族的摩托车、照相机几乎都是经尼泊尔商人之手而到来的,那时的尼泊尔商铺可说是当地最前卫的店铺了,大喇叭里放着印度歌曲、英语歌曲,而来来往往的贵族或农奴却并不为怪。
直到今天,八廓街上依然有尼泊尔商人的忙碌身影,他们大多售卖着来自本国的令人骄傲的手工艺品。而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麓间,还有尼泊尔商队,用古老的驮队继续着他们的商业之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