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旅游伴侣 > 出游攻略

川藏公路考察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养护与管理》    
分享到:    

    有人说,这条路充满杀机,车辆往往被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吞没得无影无踪,行人会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痛不欲生;有人说,这条路风景绝美,山的伟岸雄奇、水的婀娜多姿、人的豪放热情都吸引着众多探险者。

    50年前,川藏公路通车,西藏与外界的交通运输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50年后,川藏线这一号称“天路”、充满传奇和神话色彩的公路,究竟是什么状况?记者日前从成都出发,历时8天,行程2400公里抵达拉萨,沿途考察了这条公路的交通状况、风土人情,听到许多关于筑路人可歌可泣的事迹。此文将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您一条真实的川藏公路。

    一、川藏线危险何在

    从内地进藏的公路有四条: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和滇藏线。前两条是物资和人员运输的主要通道,其中川藏线尤以危险著称。统计数字显示,川藏公路各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达300多次,沿线雨季塌方、滑坡、泥石流频繁,冬季风雪流、雪崩不断,几乎集中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所有病害。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有一处由原先102道班养护的路段,虽然中铁二局利用锚索加固了路基,但由于地下水太丰富,山又太高,公路病害无法根治。养护这段公路的武警交通一总队四支队的官兵介绍说,1996年前,每年都有十几甚至几十辆车滑落在与这条路段相伴而行的帕隆藏布江里。在雨季,泥石流和塌方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次,塌方体从山顶直泻江底,公路被冲得荡然无存。

    当地交通部门负责人说,川藏公路竹巴笼至东久的800公里路段,地壳破碎,断裂交错,加上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每到夏季强降雨都会导致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波密县多次创下日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强降水的全国纪录。

    高原反应是对旅行者的又一大威胁。从四川康定出发,翻越的川藏线上第一座高山是折多山。康定城海拔2600米,折多山垭口的海拔是4298米。此后一路,记者翻越了高尔斯山、剪子湾山、卡子拉山、海子山、业拉山、东达山、米拉山等1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甚至5000米以上的高山。

    四川甘孜州境内的川藏线平均海拔将近4000米,沿线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氧气不足导致的强烈高原发应,经常让旅客痛苦不已。有的人不得不用布条紧紧扎在头上,甚至有人用头撞车箱来缓解头痛。在适应氧气稀薄的环境之前,记者每天要吃降压药和提高肌体细胞吸收氧分能力的红景天等药物。此外,吸氧也是一种减少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高原疾病的有效办法。

    川藏线险是险,但并非难于登天。随着国家对川藏公路投入的增加,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路况比过去有了很大改进。目前除了四川境内理塘县至川藏交界的竹巴笼约200公里道路正在改扩建、竹巴笼至西藏林芝地区东久乡约800公里路面大多为碎石路或土路以外,其它路段基本上通行无阻。

    根据记者的经验,一些自助游川藏线的游客,如果是自驾车,最好是驾驶越野性能好的车辆;如果是搭车,因为目前川藏线上还没有固定时间运营的长途汽车,游客可以考虑在一些路段租车,否则就要拿出更多时间等待。

    二、世界独一无二的众多美景

    川藏线沿途要翻越众多高山、跨过多条著名的大江大河,一天可能会经历四季,是最具挑战性的探险旅游线路。二郎山是从川藏线上由成都往拉萨方向的第一座高山,也是一个显著的气候屏断。一过二郎山,记者就感到空气干爽纯净。此后的高山一座接一座,平缓地连接成青藏高原的东部地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不仅是四川最高的一座山,也是整个横断山区的最高峰。贡嘎山的相对高度令珠穆朗玛峰也相形见绌,从贡嘎山脚到山顶,距离仅29公里,相对高度竟达6456米。这种高落差,让记者在短短几十公里的山路上就领略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植被之美。

    青藏高原独特的风景来源于独特的地壳运动。二、三百万年中,青藏高原在板块运动中激烈隆起,产生了“世界第三极”,也逐渐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青藏高原的东南缘,高山峡谷中的帕隆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10多条大河在滋育生灵的同时,与雪山草地一起构成了别处难觅的佳境。


    川藏公路沿线的风景,还体现在民俗文化上。

    8月野花遍地时,一年一度的理塘赛马盛会是康巴藏区最大的民间活动。届时牧民们带着帐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戴各式玲珑精致的饰品从四面八方汇集赛马场。与其相邻的巴塘县也以丰富多彩的民歌、舞蹈和藏戏而闻名。

    在康巴藏区,最吸引记者注意的就是独具特色的碉房。记者在雅江县的八角楼乡日基村拜访了一户藏族人家。男主人叫旺嘉朵洛,全家7口人,住在一幢装修气派的3层石砌碉房里。这一带的藏族民居,尤其是沿公路两旁的民居,都修得非常漂亮,用矿物染料将整幢碉房粉刷后,颜色会历经数十年而不变色。

    这里的宗教文化也很有特色。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有一座布久喇嘛林寺,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宁玛派寺院。令人最感兴趣的是,在寺庙大门两个石狮子旁边,各竖立着一个木头做的男女生殖器模型,据说起着避邪、镇伏妖魔的作用。男女生殖器同时供奉,在整个西藏只有布久喇嘛林寺一家。

    川藏线沿途县镇较多。不习惯藏餐的旅客,基本在每个乡镇都能找到川菜等家常菜,及松茸、牛肝菌等山珍野味。但由于川藏线时常断路,旅客们出发前一般都携带一些干粮以备急需。在这里旅游需要10天至20天左右,最好的选择是5或8月中旬到10月。

    三、可歌可泣的公路人

    如果您走川藏线,一定会听到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总结起来有四件:

    一是修建这条公路的筑路大军。1950年2月,10万筑路大军奔赴雪域高原。为修筑这条路,当年18军的3000多官兵牺牲在这条路上。“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的歌曲唱遍了全国,也把修建川藏公路的艰难告诉了世人。

    二是成都军区联勤部所属的川藏兵站部官兵。这支部队自川藏公路通车时组建至今,累计行程3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这是何等艰辛的七圈半!50年来,647名官兵牺牲,20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先后涌现出被国防部和成都军区授予荣誉称号的“川藏线上十英雄”、“川藏线上的英雄汽车兵”、“川藏线上钢铁运输班”、“高原模范兵站”“川藏线上模范汽车连”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是武警交通一总队四支队官兵。这是武警交通部队历史上第一支以养护保通为主要任务的部队,守护着川藏线环境最艰苦、海拔最高的800公里路段——从川藏交界的竹巴笼到林芝境内的东久乡。这里塌方、雪崩、泥石流发生最频繁,其中然乌沟雪崩、冷曲河滑塌等堪称世界地质灾害之最。在他们的精心养护下,这段公路从原来每年不足6个月的通车时间提高到现在的11个月。

    四是全线209个道班、工区的3300多名公路养护职工。这条公路通车40多年,基本没有大修过,现仍能保持通车,堪称奇迹。记者沿线采访时,看到听到道班工人几十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冬天靠化冰取水,夏天水害断道,只能靠盐和辣椒拌饭。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默默的奉献,只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抢险救灾,维护公路畅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