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的天刚刚亮 摄影:陈臣
经历了两天两夜,3月12日下午五点四十分,我走下青藏列车,自己的双脚第一次踏上了这块神圣的土地——拉萨。
在这次旅途中,看到了很多以前并不关心的事物,就是这些看似不在意的东西却足以冲击我的思想,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当然这一切都源自这条“奋发向上”的青藏铁路。在这里,我并不想千篇一律地对青藏铁路的全程距离,海拔高度,修建时的艰辛等等再写上一大段文字,因为这些书面上的东西难免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如果大家想了解,可以在百度中输入“青藏铁路”四个字,这些都会一一呈现在你眼前。
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沉重的行李放好,然后拿出随身听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我走过很多地方,坐过无数次的火车,基本上每次都是这样,就是希望时间能够过得快些。火车从北京西站缓缓启动,我也趁着它“摇篮式”的振动进入了梦乡。
起初我并没有把青藏铁路当成一条特殊的铁路,只是听说青藏线上一路都是美景,为了不错过,我也凑个热闹,找了个靠窗的座位,擦干净车窗上的雾气,眼前的画面只是一片草原而已,心想也不过如此,拿着相机随便照了几张,就算是留念了吧。随着车速的加快,一头藏羚羊,两头牦牛,三只野驴,那个老人是藏民么?无数的好奇刹那间涌上心头,我拿着相机不亦乐乎地拍着,直到天黑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今天的“电影”已经放完了。
为了不错过路边的风景,第二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儿,5点就拿着相机占据了一个有利地形,等着懒洋洋的太阳升起在这个神秘的高原之上。一路上自然是风光无限,对于我来说任何一张画面都是如此的完美,穿过了美丽的可可西里,翻过了神秘的唐古拉山,野牦牛和藏羚羊随处可见,我能做的只是不停地按着相机的快门……
高原上野生的牦牛 摄影:陈臣
游客对青藏线的执着 摄影:陈臣
途中和一位到拉萨打工的年轻人闲谈,他说自己已经在拉萨工作8年了,老家在四川绵阳,如今已经在拉萨娶妻生子。说起青藏铁路他更是满脸的喜悦,他对我说,在没有青藏铁路之前,他们要想去西藏,需要先坐大巴到格尔木,然后从格尔木倒车到拉萨,要四天四夜。如果再赶上天气不好,就要拖得更久了。因为总是话里带着“高原反应“这个词,他看出我是第一次进藏。他说:“你别想的那么可怕,在火车上是不会有反应的,车里随时都在供应氧气,以前我们去拉萨要坐汽车,那个时候头疼得要命,而且睡觉也睡不好,很难受,现在有了青藏铁路,条件简直是好得太多了。”从他说话的神态中能够看出,这条铁路带给他的是一种骄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车上经常会看到护路队的工作人员,他们每看到有火车驶过都会对着火车敬礼。遗憾的是因为火车时速快,我并没有拍下那一瞬间的画面,然而就是这一个看似简单又平凡的的举动,却给我内心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此刻的画面足以能证明青藏铁路在当地人们心中的神圣,此时此刻的青藏铁路或许早已不是一条简单意义上的运输通道了,它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创新的精神。更有意义的是这种精神正在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鼓舞着我们去开创更多的世界奇迹,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骄傲,为此自豪。
其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人开创未来的向往,中国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自豪的,尽管当下还有自然灾害的无情肆虐,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尽管依然存在相当顽固的反华势力,但所有的这些困难在中国人面前都将被战胜,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所有的挑战。正如温总理答记者问时所讲的:“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如果有人问我,你的自信从何而来?我会骄傲地告诉他:“青藏铁路这条奋进的长龙就是我信心的源泉!”
火车上充电插座充足 摄影:陈臣
它让游客从容的翻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 摄影:陈臣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