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糌粑水磨房外景 |
西藏贡嘎县姐德秀镇克西村,在西藏的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是西藏农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在西藏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
调查以克西村为主,同时走访了扎囊县的扎塘村和乃东县的卡朵村。写作时还用了一点别的地方的有关资料。
青稞,藏语名叫“耐”(nas),成品粮名叫“祝”,有时人们也称原粮为“祝”(Vbrug)。青稞按色分白、黑、蓝、紫、褐多样,按芒分长芒、短芒、钩芒、无芒数种,按生长期又分为“冬青稞”、“春青稞”以及早熟、中熟、晚熟青稞等等,都属大麦的一种,籽实没有外壳,所以称为“裸大麦”、“米大麦”。青稞是青藏高原居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播种面积大,约占西藏粮食作物的一半,在高寒地带则占到粮食的80%以上。
青稞的秸草名叫“散巴”(gzan pa),质地柔软,是很好的饲料。
克西村一带,青稞播种的时间是藏历3月5日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月底。播种的准备从前一年的秋冬就开始了:头年秋收后,灌一次水,待稍干后,犁一遍地,临近冬天,再灌一次水,用一种叫“夏拉”(bshal la)的耙子耙一遍。“夏拉”为长方形木框,前后有两排木齿,齿长4寸。耙地时,用马或牦牛或犏牛牵引,人立“夏拉”之上。进入冬季后再灌一次水,保墒。转年春天,约在藏历年前后,用一种叫做“妥”(tho ba)的榔头密密地打一遍土垡。藏历年后上农家肥。克西村的农家肥,主要是骡、马、驴、猪、狗、鸡和人的粪便,其中唯独没有牛羊粪,因为这两样东西是当地的主要燃料,不直接用为肥料,烧过的牛羊粪灰,才用来垫圈积肥。向田间运送肥料时,将肥料装在牛毛袋子里,用毛驴驮载,运到田间的肥料,分成堆,用土盖住。至此,春耕的准备就做好了。
为了青稞的丰收,要举行多次祭神仪式。
藏历年初二祭水神,初三祭山神。2001年正月初二这一天,我们目睹了雅鲁藏布江边扎塘村祭水神的场面。这天一大早,村里的男性居民身穿氆氇藏装,来到江边,把过年的油炸食品供在一棵树下,树梢上挂满祈祷好运的经幡,他们相信风吹经幡,每一拂动,就等于诵经一次。过了一会,大家向地头的桑堆上,添些小叶杜鹃、艾蒿、糌粑、青稞粒和青稞酒。最后,众人背朝雅鲁藏布江,面向扎塘村所有的田地,站成一排,右手捏一撮糌粑,一齐高呼三遍“拉索罗!”即“祭神了!”同时将手中的糌粑抛向空中,仪式结束。之后,大家互相敬酒致意。一年中的每一杯酒,没有推辞的道理,你敬我喝,我敬你喝,在地边喝遍了各家的酒,方才家家扶得醉人归。
归途中,要到田间土地神位处献上过年的油炸食品,煨桑,祭祀土地神。土地神位,是用土坯砌成的一间简易小房,内无塑像,藏语谓之“杰康”(rgyal hhsng);所供之神谓之“杰布”(rgyal po),墙壁上涂着白色,表明所供奉的为善神,习惯上称之为“乡神”,亦即土地神。土地神庙前有一个土坯砌的上方下圆的炉子,下有火门,上有烟简,用于煨桑。
![]() |
新年春耕仪式全村人要一起庆贺 |
![]() |
扬青稞的妇女 |
![]() |
磨青稞的妇女 |
![]() |
炒青稞的妇女 |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