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房。索朗摄 |
热诚的礼遇
凡是去过草原的人,都知道草原牧民不但好客而且待人十分憨厚。
他(她)们不分男女老少、民族,也不管你是家人、熟人或陌生人,见面即亲昵地问:“呷啊特?!”(藏语,即辛苦了吗?)”。这句话,它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似见面礼一样。听了让人顿感亲切,惬意。同样,在离别之时,包括去做客、路过或家人将外出等,通常送句良好的祝愿:“泽仁罗甲!”(藏语,即‘长命百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草原人民是个很文明礼貌的民族。
在草原上藏人凡见了客人、过路人或熟人,都有主动热情去看狗或拉住狗绳的习惯,以防万一伤人。如见有人要进帐篷做客,他们会走出帐篷,有的看狗,有的迎宾,即便是过路人,他们也会让你顺利通过,而且常常先向客人问声“呷啊特?”再将客人迎进帐篷,如果你懂得草原上的规矩,进帐篷即向右边走去,万一你不懂这个,那么,主人也会把你引到帐篷右侧去。在草原上,主妇均在帐篷左侧操持家务,所以,家中的男女老少,一般都是坐在帐右休息、喝茶或吃东西。这是草原藏人的习俗。如果你有幸去草原,要进帐篷做客,千万别走错了方向,否则会闹出笑话哩!
客人一到,主人忙得不亦乐乎。活佛光临或其他兄弟民族同胞来了,只要家中有那个条件,他们在地上铺藏毯,请客人坐,坐时脱不脱鞋都不讲究;但吃的却比较讲究,诸如酥酒茶,奶茶;牛、羊胸岔;或“抖”;或八宝饭等等,他们会尽可能做出来招待客人的;如果客人自己没有带茶碗的话,主人则把家中自认为最高档的如八宝碗、佛碗等洗净,擦干,在烟火熏一下,同时口中默念“不好的消尽,好的聚来”,然后才让客人享用。对于亲戚或一般的客人,他们会铺旧藏毯或羊毛毡呼坐;万一客人没有带碗。主人会将家中龙碗之类取出来供客人使用;喝奶茶或酥酒茶;啥吃啥,遇上吃肉,肉中挑好的待客,有时也可杀牛或杀羊招待客人。当然,若是去个陌生人,他们不分民族,来者都是客,无论你去了谁家,主人都会铺垫呼坐,也同样是有啥吃啥;那怕是当下没有肉类等吃的,主人也会请喝茶、吃糌粑或人参果或酸牛乳,总之,让你吃饱喝足之后,方才让客人离去。
草原上无论客人到谁家,只要见到是骑马的客人,他(她们则非常热情地出帐迎接,帮你拉住马缰同时将客人扶下马,如果你坐一会儿,他们会把马嚼子从口中取出,把笼头拴在马头上,将马放去水草好的地方,请客人进帐、款待;如果客人一时不走了,他们则帮助把马鞍和驮物取下搬进帐篷,把马放了,让客人安心住下来。在客人说要离去之时,他(她)们就忙着为客人备好鞍垫,拴好驮物,牵马抓蹬,扶客人上马坐好,牵着马缰绳,恋恋不舍地送你离去。
独特的帐篷及陈设
石渠藏族牧民世世代代沿袭祖先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年之中,他们要多次迁场,因为必须逐水草而居。基于这点,人的住所就应适合便于迁物并用牛马驮运。牧民都用帐篷。它既不同于蒙古包,又不同于军用帐篷,是用牛毛布料制作的。而牛毛布料,是用纯牛搓成细线,经人工编织而成,牛毛布大致有一尺五左右的宽度。帐篷大小,由各户视其准备的布料和人口多少而定。制一顶牛毛布帐篷,小帐用料几十斤,中帐用料百斤左右,大帐则需用料百十斤或者更多一些。缝制一顶住两三个人的度打(藏语,小帐),先栽剪出三正幅牛毛布料,再裁剪好四个角的各一块边角料,留出天窗(顶部长方形口子)位置,然后,用牛毛细线或牛绒细线缝合拢来就成了。缝制小帐用工不多,如果是一个手脚快的男裁缝只要三四天就可能做完。这类小帐篷一好看,二好撑,而且只用内三杆,即一根略长的做帐梁,两根稍短的当柱子,它的外围不用撑杆,想撑就撑,想收就收,十分方便。如果缝制那冲(藏语,意为中等帐篷、大帐篷或大帐篷),只要备足了牛毛布料、缝线、撑帐用的粗长牛毛绳或牛皮绳,想缝多就就缝多大。缝制中、大、特等帐篷,其裁剪方法与小帐一样,关键是安排正幅多少,比如正幅五、正幅七、正幅九、正幅十一等等;裁缝多少,手艺高低,直接关系到缝制帐篷的速度及缝好后撑起来是否受看,这点牧民是比较讲究的。随着帐篷正幅的增加,相应地用于撑帐的木杆粗细和数量也要增加,比如,撑中等住帐用中等木杆,撑大住帐用大点的木杆,不过有一点,无论是小、中、大帐篷,内三杆(如前所述)是必不可少的,而外周的撑杆则视帐篷的大小而定了。例如,要撑一顶七正幅牛毛布帐篷,除内三杆之外,外周撑帐需用木杆,即四角四根、前后各一根、两边各二根计十根,加内杆合计为十三根木杆。牧人的习惯,帐篷正幅和撑帐用的木杆都必须用单数,他们认为单数好(吉祥)。
凡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都喜欢缝制一顶或几顶大小不等的白布或白细帆布帐篷,以供赛马、办喜事或夏秋季节玩耍之用。这类帐篷可小可大,小的只坐几个人,大的坐几十个人,在缝制的时候,同样是以布的口面宽度作正幅,视正幅多少块定帐篷的大小,裁剪的方法,与裁剪牛毛住帐料子相同,正幅也兴单数,撑帐木杆也是单数(但也有个另帐梁不用木杆而是采用粗绳,缝一层布在绳表就行了)。至于缝帐用线,有的用结实的白棉线,有的用牛毛细线,还有用缝纫机线扎的等等。此类帐篷还可供人观赏,多在帐篷顶部画上鹿或花样图案;在帐顶部下方的周边镶嵌上很协调的兰、红、黄、黑、绿等多色布条;在帐篷墙布四周绘制八宝图等多种图案,看去美丽极了。
无论进入那家帐篷,一眼便知家产多少和主妇勤劳或懒散。虽然帐篷有大小之别,只要有位勤劳又会安排家务的主妇,其家定能使你赏心悦目的。帐内陈设大致是这样的:帐中打半人高的土灶,灶上可放锅、壶之类,灶的两边各留一个掏火孔和灰坑,便于烤火或放茶壶。帐篷上方,从左至右整整齐齐地堆码着牛毛布质或牛皮质的口袋;在牛皮口袋的底部镶嵌有红、绿、黑等几色做成“十”字样式的花纹。藏民通常将口袋倒着堆码,并把口袋底部朝向帐篷门口,且口袋里装得鼓鼓的,给人一种富裕之感;有的家庭在口袋上面盖夏让(牛毛织的晒布)有的在夏让之上又放毛毡之类。在帐篷左上角挂有地铺,从地铺向下,放有木桶、锅、壶、酥油桶、奶桶等家什;再往下至住帐左下角,砌成小弧形,里面堆话牛类(燃料);住帐右边的地面,放有加工糌粑的磨子或随便放上几张羊毛垫,供主人或来人坐用。多数家庭用土饼或牛粪,在住帐四周砌尺多高的挡风墙,特别是冬季里显得暖和此,东区的乡民,有些家庭则用大黄杆做筋,将稀牛粪涂抹在编织成板状的大黄杆外面,冻了跟木板一样,再把几块在黄板合拢来做成箱或柜,收放物件也很不错。按草原人的习惯,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凡牛羊马无草吃了,就必须收帐迁场。但土灶是固定不动的,临走之前,在灶眼上盖块石板或土饼,返回时仍可再用;一般情况都是自归原位;万一要改变住地,想搬到原来有人住过的位置上,同时也知道原主人又不来此居住了,那么,新户可以住此地,但是必须将土灶撤了重打,决不能在他人用过的旧灶上煮吃的。这是当地的习俗。另外,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是帐门朝东而撑立。这是永无不变的定理。有的住户,在帐篷绳上拴经幡随风吹拂,必出啪啪的声响。
![]() |
经堂。图:张鹰 |
![]() |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