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饮食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们的传统食品。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 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青稞酒: 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
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
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
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 西藏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
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
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
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
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风干肉: 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
西藏特产
传统手工业工艺品:拉萨、日喀则地毯,江孜藏毯、拉萨、江孜卡垫,拉萨、泽当、贡嗄氆氇(藏式毛呢),围裙,昌都藏靴,金银铜铁器,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藏装,拉萨陶器、山南本碗等。
西藏名食:酥油茶:酥油、牛奶、砖茶、鸡蛋制成。卡色":面粉、清油、牛奶、白糖、椰油制成。青稞糌粑:炒面、青稞酒。野生资源特产:野驴、野牦牛、藏羚、黄羊、旱獭、雪鸡。名贵药材:熊胆、麝香、冬虫夏草、人参果、天麻、雪莲等。雪白氆氇和多彩腰围:氆氇是西藏的著名特产,译成汉语可以叫西藏毛料。珠宝:买珠宝、首饰以古朴且具西藏特色为好,八角街旧货市场随处可见,脖子上挂的、手腕上佩的、耳朵上戴的和腰上挂的应有尽有。有些饰品看似粗大,但也别有味道藏刀:是藏族必备之物。既可用来切肉、护身,也是一种装饰品,男式藏刀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秀气,无论地摊还是商店都不难买到,价钱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名气最大的藏刀,要属工布的"工布刀"和日喀则的"拉孜刀",银饰刀鞘精美、刻工细致。唐卡:是一种带有浓郁西藏风情的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也有一些花鸟、山水画和医学、天文学方面的挂图式唐卡,式样上有布画彩绘的,有织锦,刺绣和帖花的。地毯:是西藏传统手工工艺品,广为普及,各个地区都有手工织造的民族工艺加工厂,风格依当地民俗而各异,款式有地毯、挂毯、卡垫及各种饰物,江孜地毯在国际上较有名气,产品远销许多国家 。
其它还有琼结、仁布出产的玉器,是由一种尚未发育成熟的软玉雕刻的艺术品;错那和吉降出产的手工木碗,是西藏传统的民间工艺。
可资收藏的民间物品为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宝玉器、转经筒、佛像、唐卡、酥油灯座、投石器(乌朵)、帐篷、地毯、挂毯、织锦帽、藏靴、围裙、藏袍等。
雪顿节,西藏最神圣的时刻
雪顿节是西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道至高无上的佛祖。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赛牦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雪顿节。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因此,雪顿节的意思是"酸奶节"。从17世纪开始,雪顿节定为藏戏节,每年此时,西藏各地的藏戏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连续几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其场面热闹非凡。
最虔诚的时刻--哲蚌寺晒佛
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
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
藏戏,来自悠远雪域文明的声音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不可不看。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
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脸谱、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藏戏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
当藏戏独具一格的鼓乐声响起并渐入高潮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遥远;同时又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因为唱腔中跃动着一种原始生命的韵律,会不经意间与你的心跳契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