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加都就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花了两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地拍照和浏览:博达哈大佛、斯瓦扬布佛塔和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帕苏帕提纳特庙等等,似乎都很新鲜陌生,又似乎没有任何惊喜。我知道,我想象中的尼泊尔还没有出现。
直到我们到了帕坦,历史的隧道似乎初露端倪。帕坦古城始建于公元三世紀,城内到处有印度教寺和佛教遗址,城中的四支石柱据说是公元前 250 年阿育王所立。帕坦原名 Lalitpur,解作“艺术之城”,现存的主要建筑大都是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 Malla 王朝的君主所建。
蓝天白云下,著名的“黑天神庙”,你如何能够不张口结舌地激动呢?这是一座完全用石块砌成的庙宇,据说它的建造无片木寸钉,仅仅靠着石块自身的拼接完成了这座有20个小塔亭的高5层的塔式建筑,堪称奇迹。还有高高在上的Yoganarendra Malla国王雕像,时而有几只鸽子停留在他合十的双手,几百年前古老的崇拜就凝固在这些石雕木刻的建筑中。轻轻抚摸而过,放佛历史的体温在手心慢慢升起,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在多少年之前也同样触摸到这块石头,他们是谁?他们如何在生活?
帕坦的杜巴广场上到处是闲散的当地人,有些在聊天,有些在发呆,有些在打瞌睡,还有一些是自荐的导游,他们会自说自话地上来问你是不是需要讲解和领路,问多了难免有点烦躁。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生活永远这么缓慢,除了表盘在提醒你时间的流逝以外,看不出上午九点和下午五点有什么区别。连狗都找了一个阴影之处呼呼大睡,即使有人走过,它也至多就是抬抬眼皮,也许啥都没看清就继续进入梦乡。可以想象这就是日复一日的生活。
之所以先去帕坦就是因为有人说如果先去巴克塔普尔,那么帕坦就不再这么吸引人了。事实证明,毫无疑问的,巴克塔普尔是我们最喜欢的城市,因为在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想象中的尼泊尔——沉重的历史感和夕阳下神像的阴影。一切都停留在一瞬间,完美的结合,历史之门缓缓打开。
巴克塔普尔离开加都不远,据说是是九世纪时国王 Raja Ananda Malla 按毗湿奴的形状而建。到达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一只脚踏进了杜巴广场就好像整个人被时空的机器扯到了历史的幕布前,我们和这一切格格不入,但是又丝毫不影响你去窥探,这注定了你只能是一个旅游者。他们的脚步依然不停,不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改变了方向。
在极富盛名的shiva guest house(湿婆旅店)住下,便忍不住推窗而去,急切地想呼吸属于尼泊尔的气息。窗外的屋檐下满是精美的木雕,这古老的建筑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想到这个突然有点激动。整个杜巴广场一览无余。太阳渐渐隐没在那古老的神像后面,只有寺庙角上的铃铛还在孤独地守望,偶尔有几只晚归的鸟扑哧着翅膀。楼下不断有人从神塔边走过,黄昏的阳光和路灯撒下了斜长的斑驳影子,历史就这么静谧着。
第二天,6点便起床去感受清晨最新鲜的巴克塔普尔。此时游客不多,当地居民的生活越发清晰起来。有理由相信这也许就是几百年都不曾变化的历史。陶密嘿广场的回廊上,一群男人在分声部唱着听不懂的歌,有些人虔诚认真,有些人两眼迷茫。我们眼中的新鲜无非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在进行的程序。
当黎明的晨曦进人千家万户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携带着奉献给众神的贡品到寺庙去。他们通常都用小盘盛着大米、红粉和小黄花瓣之类的贡品,把它们摆在神像面前祭献,然后把贡品与泥土搅拌一起,搽一小点点在前额的两眼之间,称为“提卡”,以示神灵存在的象征。在尼泊尔,随处可见各种形态的神像,地面上不起眼的小洞、街边一块不知何物的石头都可以是神。在这个国度,宗教就是生活。而不是一次盛大的聚会,一次精心装扮的表演。在我们看来遥不可及的神已经渗入他们的血液和民族的灵魂。
午后,一个人在高塔上发呆,静静地看着来往的居民。在这里,即便是雄伟精美的古建筑给你再多震撼的感觉,你都不会觉得历史是围起来参观的东西,而是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生活。漫步在深处的条条小巷,更真实的生活也展现在眼前。阳光从雕花窗格中透进来,木质的回廊中光影舞动。有老人在打着瞌睡,还有一群孩子不知疲倦地嬉戏打闹。廊角檐间回旋的是无法挥去的古老感觉。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