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喜欢自助行的老李和我商量去西藏,我俩顺利到达拉萨,又去看了珠峰,还想跑得更远一些,就走进了尼泊尔。
出了樟木海关,过了友谊桥,坐在开往加德满都的车上,我俩一边观看山地风景,一边和其他乘客闲聊。与我们同车的有一位名叫阿兰的广州姑娘,热情且健谈,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尼国语。二十多岁的她说自己在尼泊尔做小商品生意已经有好几年了,经常奔走在樟木与加市两地。谈话间,我突然想到我和老李两个退休职工英语不会讲,尼语听不懂,连尼国地图都没有一张,人生地不熟的,何不趁此机会跟她学几个单词也好。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热心的阿兰就教了我们三个尼语:朋友——萨天曼齐;您好——那摩斯坦;多少钱?——价钿?我和老李听到最后一个单词都笑了,这个最好记,同上海本地话讲是一样的。
在尼泊尔的十多天里,吃饭和住宿、乘车与购物,我们就用这三个单词加上纸和笔再配合手势动作一路谈“价钿”。谈妥之后,就用人民币兑换的尼国卢比支付。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现在的人民币1元可兑换11.50元卢比(RS),我们每天的消费都是以百、千、万计算,这种花钱的感觉与花费美元、欧元是不一样的,老李和我说笑:在尼泊尔,我们好像变成大款了。
去过尼泊尔的人都说,尼泊尔人民淳朴善良,社会治安也很好,我们的总体印象也是如此。可也有商贩乱叫价的。临回国前,我想买些当地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在加德满都市泰米尔区的街上,我相中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包,于是就问店主“价钿?”他拿出一只大号计算器,开价650卢比,我心里有底,拿过计算器,按下300。他又拿过去再按500,我仍按300,他笑了笑,慢慢地按出400的数字,最后350元成交。
回国的那天上午,在宾馆的门口,我们与出租车司机谈“价钿”,有开500的,也有300的,结果坐上一部开价200元的车到达机场。
其实,走出国门,不懂外语还是很苦恼的,一路上我俩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只知道找厕所是W.C.,站在TOILET标牌前,急得团团转,事后想想真是好笑。多亏了在尼泊尔的同胞,例如在当地打工的藏族青年、从香港来旅游的年轻夫妇、开旅馆酒楼的四川老板、经营“北京饭店”的上海人,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才使我们省心、省事了很多。
我和老李总结尼泊尔之行,回上海后还是要尽量多学点英语,以后会有用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