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独龙毯,是每个独龙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技艺
独龙江峡谷,车子临近垭口,可见雪山和桃花
简陋却实用的水力磨房
在养育我们的大地中感受生命的美丽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的挟持下,遗世独立的独龙江大峡谷依然拥有着匪夷所思的生物多样性、近乎原始状态的植被覆盖、鲜为人知的山民部落、独特而神秘的文面女和令人窒息的自然美。
连猴子都要走得掉泪的路
每年有8个月的时间,独龙江都在下雨或是下雪,即便是在开山后那短暂而宝贵的几个月里,山里的蚂蟥依旧会像雨点般从空中落下,粘在你每一寸暴露在外的皮肤上,让进入独龙江大峡谷的访客大倒胃口。
96公里,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一九九九年,随着中国最晚修通的县乡公路独龙江公路顺利通车,将以往有“鸟路鼠道”之称的驿道“升级”成了只有越野车和农用车可以勉强通过的“道路”,事实上,在没有通路之前,独龙族人通往山外的人马驿道被当地的“马锅头”(赶马人)称为“连猴子都要走得掉泪的路!”,如果运气不好,遇到大雪封山,秋季运货物进山的马帮只有等到来年6月才能出独龙江峡谷。“路太苦了,骡子和马都怕,总想逃走。”他们说。即便这样,这里依然是徒步游行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为了聆听山谷中白眉长臂猿悠长的吼叫、为了采撷山涧下可能尚未命名的新蕨类植物、为了寻访神秘而饱经沧桑的文面女……独龙江从不缺乏激情,无论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动植物,还是独龙族人为你端上的满满的一碗苞谷酒。
江上摇摇晃晃的索桥算是最好的交通设施
遗世独立的独龙江大峡谷依然拥有着匪夷所思的生物多样性、近乎原始状态的植被覆盖
12岁就在父母的逼迫下文面的姆为辛目前和自己的小女儿、女婿、小外孙女住在一起,相依为命
文面女,独龙江的人文标签
84岁的独龙族文面女姆为辛在自家的火塘边烤着火,逗弄着14个月大的小外孙女,火塘里的柴“噼啪”作响,几乎快窜到屋顶的火苗映红了她满是沟壑的脸庞,醒目的盾状文面刺青泛出幽幽的深蓝色。一口积满炭灰、乌黑油亮的铁锅架在火塘上,里面煮着不知名的糊状物,“吱啦吱啦”地响着。“给猪吃的!”她女儿笑着说。
简陋的木屋用原木和薄木板搭建,山谷里刺眼的光线透过木板的缝隙,将屋子里的炊烟照得无处遁形,这个叫小茶腊的村子位于海拔2100多米的高黎贡山山谷中,阴冷而潮湿。山间难得的平坦地让十几户独龙族人在这里找到了憩身之所,建屋的材料都源自大山,甚至连瓦片都直接取自山岩。贫瘠的山地只能种些苞谷,独龙族人的主食和酿酒都靠这些不需要精心伺弄的植物,玉米渣可以用来喂猪,秆子是火塘里的好材料,自给自足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姆为辛是这个偏僻的独龙族村子里唯一健在的文面女,按照旧时的习俗,独龙族少女长到十二三岁就要文面,而且在出嫁前必须文面。12岁就在父母的逼迫下纹面的她目前和自己的小女儿、女婿、小外孙女住在一起,相依为命。一幢狭长的木屋被分成了三个小间,祖孙三代就靠这四面透风的屋子过活,去年,乡里出资,将这个村子里的木屋都换上了保暖的白铁皮屋顶,传统的石片瓦被换了下来,搭成了坚固的猪圈。木屋旁还有间用来堆放柴禾和玉米秆子的小屋,也是天晴时,姆为辛老人晒太阳或编织独龙毯的好地方,屋旁一株歪脖子野桃开得正盛,为古朴的木屋和贫瘠的山地加了些许亮色。
年过耄耋之年的姆为辛听不懂汉语,事实上,她的耳朵已经不好使,我们的交流靠着她女儿大声地翻译,才勉强得以继续。由于腿脚不便,多数时候,老人总是披着一条快看不出颜色的旧毛毯,靠在火塘边的床上取暖。听说我们要拍摄,老人还特地翻出了崭新的独龙毯披上,并执意要为我们演示编织这种色彩艳丽的民族手工艺品的过程。一尺多长的梭子在老人手中飞舞,眩目的经纬线慢慢地增加着毯子的长度,这种毯子亦衣亦被,睡觉时可当铺盖,外出、劳动时又可当外衣。颇有民族特色的独龙毯不但是她家日常衣着所需,更可以拿到县城,去换回急需的盐巴、苞谷酒、塑料脸盆、饲料、外孙女的廉价玩具……对于普遍年收入不到千元的独龙族家庭来说,编织独龙毯是一项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村子里的女人个个都会这门老手艺。
独龙族文面的缘由至今没有定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为了防止峡谷中其他逐渐强大起来的民族抢夺,人丁稀少的独龙族只得一次次往更偏僻的大山深处迁徙,独龙族的少女不得不在姣好的面容上刺上可怖的蓝黑花纹,以丑陋的面容来躲避劫掠之灾。以前,独龙族女孩一般到了十二三岁即开始文面,纹面时,先用竹签蘸锅烟灰在脸上描好文型,然后沿纹路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依图案刺破皮肉,刺成一行行针眼,擦去渗出的血水,敷上用锅烟灰和植物拌成的黑汁。几天后,创口上的痂脱落,脸上便留下永久的花文。以前,村里还有专门的文面师,上世纪50年代后,文面的习俗便消失了,掌握文面技艺的文面师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目前文面女总数也只有四五十人。年纪最大的105岁,最小的60岁,平均年龄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即便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要30年左右,这种近乎原始的文饰艺术就只能成为照片里的记忆。
咆哮奔腾的独龙江在沟壑纵横的峡谷里冲撞突围,充沛的水汽滋养着大山中的冷杉、雪松、高山杜鹃、血雉、大鼯鼠……滋养着大山的子民,独龙族人世世代代依赖、敬畏、膜拜着给他们带来食物和栖身之所的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当落日的余晖将雪山上的旗云渲染成一片迷离,山依然在那里,而古老的文化或许终会有所改变,时间,将是文明最忠实的见证者。
出行攻略
1、独龙江峡谷在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上,隶属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
2、去独龙江可在昆明坐到怒江州州府六库的卧铺大巴,到达后,换乘中巴车到贡山县,然后租车或雇马匹和向导进入。
3、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6月为封山期,9月为徒步独龙江的最佳季节。
4、戴宽檐的帽子,并扎紧裤脚管,穿长袖衣服,防止蚂蟥叮咬。
5、再好的登山鞋,也不及一双军胶来得实用,雨衣也必不可少。
6、即便是在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条件也比较艰苦,建议自带补给和睡袋。
7、防虫、蛇的药品,视个人情况准备抗高反药物、止痛片、创可贴、感冒药、绷带等都不可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