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旅游伴侣 > 出游攻略

到皖南歙县 弄块徽墨送亲友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淡淡的3月,山坡上杜鹃花已经开放,漫山遍野,一片花的海洋。我们陶醉在皖南的山水里。

    我多次来皖南,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代表徽文化的徽商、徽菜、文房四宝都出自于此,古老的徽州吸引着国内外数不清的名人雅士,也同样吸引着我这样极其普通的游客。忽然听出租车司机说,在歙县新推出了一个旅游项目,就是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在师傅的指点下,手工制作一块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带走送给亲友,觉得很有意思,我曾经爱好过书法,跟徽墨有很深的感情,正好又不远,于是和朋友一起来到歙县。

    在群山环绕之中的歙县县城,经人指点,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著名的老胡开文墨厂。这里的建筑是十足的皖南民居,这本身就是一幅富有动感的水墨画,而老胡开文墨厂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立在那里,维系着手工制墨这一传统工艺的最后血脉。

    教我们制墨的师傅姓胡,是位二十多岁的美女。胡小姐说,她就是胡开文的后人,大学毕业后,因为墨厂破除了工艺“传男不传女”的陋习,专门回到墨厂来工作的。她一边带着我们参观一边介绍说,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墨厂有一个设备齐全的墨锭理化检测中心,集中了制作徽墨的全部技术设备和祖传配方,拥有明清以来历代名家创作雕刻的珍贵墨模7800多个品种。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成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视为至宝,其中著名书画家刘海粟先生收藏的一块明朝产的胡开文徽墨,2002年在香港曾拍卖出1200万元的天价。“原来墨真的有些香,这香味是哪里来的?”我不禁问道。胡小姐说,这高雅的翰墨馨香,就是从在制墨过程中加入的熊胆、麝香、桂皮、丹参等多种名贵中药散发出的,古时候有传说徽墨可以治病,甚至说用徽墨作画可以养生,原因就在这里。

    由于配料车间工人轮休,加之配料这个环节还是需要保密的,所以我们首先来到制墨车间。胡小姐拿来一团约250克事先调和好的墨泥,放在了墨墩上,然后递给我一把六磅重的大铁锤说:“你先把这块墨泥砸好,我不说停你不要停。”

    我一看,这块小小的墨泥还不好砸?于是二话不说,轮起铁锤就砸了起来。毕竟平时缺少锻炼,几十锤砸下来,我已经是满头大汗,觉得应该差不多了。正想休息,胡小姐却走过来说:“差得远呢!墨泥要在墨墩上翻打数百上千遍,平均每块墨泥需要锤打数万次,因为徽墨有‘轻胶十万捶’一说,所以翻打次数越多,墨的品质才能越高。”听她这么一说,我差点没吓趴下。

    正宗徽墨的主要原料是黄山松烟和油烟。在黄小姐的要求下,我又砸了两三百下,直到把墨泥砸出油来,乌黑发亮。这时,我的手上、脸上全都染上了墨,胡小姐便没有坚持让我继续捶,而是拿出一只事先预制好的墨模,让我将捶好的墨放在里面砸实。徽墨厂的墨模有多种多样,我用的是个鲤鱼模样的墨模,墨泥经过墨模就可以成型,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不用说,我做的这块墨做成后应该是个大鲤鱼的形状。胡小姐告诉我,墨模集中体现了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艺术水平,形制与款式花样翻新,厂里甚至请了许多书画名家参与设计,所以非常精巧,仅从外观上说,它就是个精美的工艺品。果然,当我从墨模中拿出墨块时,它已经变成了一条黑色的“大鲤鱼”。这是我亲手制作的一块绝对正宗的徽墨啊!当时的心情,就别提多高兴了。

    下一步是晒墨。进入晾墨房,成排的墨块被放置在透气性很好的木架上,晾墨房透光性好,对温度、湿度均有很高的要求,衡温衡湿,天气不好时甚至要使用空调。正宗的徽墨必须自然晾干,晾晒至少需要几个月,以春季最佳,晾晒最久的,据说需要几年。但是,作为游客,我们没有那样的时间,只好用烘干设备将自己做成的墨烘干,拿出来时,我手中的“大鲤鱼”已经变得硬邦邦的,如果要用它作书画的话,已经能用了。

    晾干后还有一道工序,叫“锉边”,就是将成型墨胚进行精加工,然后就可以描金了。进入描金车间,只见六七位女工面前放着各色配料,正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我先走过去看了看女工们的手艺,只见在这些女工的纤纤描笔下,黄山烟云、十二生肖等,几笔之后就跃然墨面,栩栩如生。稍作晾干包装,就可作为成品墨出售。

    然而,当我拿起笔来“描金”的时候,却怎么描都不像。胡小姐耐住性子一点点地教我怎么描,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尽管事先早就有了鲤鱼的形状,但我还是把它描了个大花脸,最后还是胡小姐亲手给我的大鲤鱼点了睛,它才活了起来。但那毕竟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徽墨啊,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再丑也是亲生的!

    胡小姐告诉我,自从厂里新辟了教游客做墨的旅游项目后,每年至少有上万名志趣高雅的游客来这里参观和学习制墨,除了教人学做墨的收入外,光是游客到厂里直接购买徽墨,也会增加销售额三四百万人民币。

    没想到在皖南旅游,还过了一把亲手制墨的瘾,尽管我玩得一头一脸都是墨,浑身都被汗透了,但心里的感觉就别提多美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