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间隔年(Gap Year),指的是年轻人在两段学业或工作之间,刻意为自己空出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旅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个在国外很流行的生活方式,现在在国内也悄然火了起来。李文华的间隔年,便是以两年半尼泊尔的义工生涯度过的。
李文华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曾在尼泊尔进行过为期两年半的支教项目。
抹布来自作业本
李文华说,自己去尼泊尔只是源于一个单纯的想法: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所谓稳定的生活,而是想能多去一些新鲜的地方,了解不一样的人,听不一样的故事。因此,当知道有一个赴尼泊尔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时,李文华没有太多的考虑便报了名。尽管在那之前,她对尼泊尔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公益旅行的经验。
坐着飞机越过了喜马拉雅的雪峰,李文华来到了四季温暖的尼泊尔。她任教的学校在加德满都市区,是当地多如牛毛的私立学校中的一所。校长和其夫人都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对人和善。学校面积很小人却很多,一个篮球场加上两个小院子就容纳了从幼儿园到十年级1000多名学生。教室非常简陋,课桌挤得学生侧身进出都成问题,因此很多学生都是从课桌底下出入。教室里没有电源插座,没有讲台,也没有抹布,上课的书本只能随时拿着或者偶尔借用学生的课桌,而抹布则是来自学生的作业本—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会自觉地撕出一两张纸充当抹布。“唯一让我觉得高兴的是这里用的是白板,所以倒是少了每天吃粉笔灰的痛苦。”
当地教室小而简陋
不过,尽管物质条件颇为简陋,李文华还是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每天八点起床、十一点睡觉,生活缓慢而规律。“尼泊尔的生活犹如我现在国内生活的慢镜头,总在提醒着我,放慢点,放慢点,别走那么快。”
尼泊尔人能歌善舞,所以孩子们也比中国学生活跃。李文华的课堂就经常失控。学生什么样的上课姿势都有—站着的、跳着的、蹲着的、唱歌的、跳舞的……表现欲也特别强,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表演节目,孩子们都是争先恐后,完全没有国内学生的羞答答和所谓的“谦逊”。由于太过好动,所以课堂上能安静几分钟都是奢侈。后来李文华无奈,只好说:“在我的课堂上,如果你们不安静,好,那我安静,直到你们安静了我再讲课。”一开始学生们以为她在开玩笑。但坚持几次以后,总会有学生站出来,叫其他同学安静。不过这一招只对五六年级的大孩子有用。如果是一二年级的课堂里,学生们通常以为老师的安静是下课的征兆,背起书包就要走,让李文华实在是哭笑不得。
李文华和学生们参观庙宇
雪山是尼泊尔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用尼语拉家常
既然是Gap Year,旅行自然也是李文华尼泊尔生活中的主旋律之一。两年多的时间,她几乎游遍了这个雪山佛国的角角落落,动感的博卡拉、充满野趣的奇特旺以及壮阔的喜马拉雅山脉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比起这些游客都看得见的风景,李文华最喜欢的还是背着相机在加德满都“乱逛”或者去朋友家做客,领略尼泊尔的另一面。
有一次在房东Aparna家吃饭,一进门李文华就愣住了。厨房的地板擦得干干净净,摆着锅碗瓢盆,装着各种各样的菜,就是不见桌子。“没有桌子怎么吃饭啊?”李文华暗暗纳闷了,Aparna的妈妈仿佛看出了她的心思,解释说,因为Aparna的爷爷不喜欢桌子,所以他们一直把碟子和盘子放在地上吃饭。饭菜倒挺丰盛,有花菜、豆子汤、鱼、羊肉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尼餐。一起吃着家常饭,用有限的尼泊尔语谈谈简单的家长里短,李文华觉得这样的经历在以前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
也不能忘记那个元旦的早晨,等校车的李文华在Thamel(加德满都的旅游街)看到一个十多岁的流浪儿几经波折讨得了5卢比,换了路边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然后在音像店前旁若无人地手舞足蹈,欢悦无比。“他们会为很微小的事开心,我想这就是尼泊尔人骨子里最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元素—乐观、宽容,无论环境如何,都依然热爱生活。
几乎每个尼泊尔的庙宇都有苦行僧的身影
尽管偶尔会遭遇身在异国的戏剧感,但大多数时间,生活仍然是平静从容的。李文华最喜欢尼泊尔冬天温暖的阳光,课余时便与同事们在校园里晒太阳。怕晒黑的她,开始总是喜欢躲在树荫底下,享受着枝叶间隙间的余温,很快又忍不住一个人的寂寞,奔向太阳底下的异国同事们。这些尼泊尔人生性乐观,只需要一块足够宽敞的空地,她们便能跳起最动人的舞蹈;去她们家做客,总是会奉上香甜的自制奶茶……“最享受的事是和我的尼泊尔闺蜜Manju一起坐在傍晚的佛塔上,看着下面来回转圈朝拜的人群,快乐地分享着属于女生的八卦。”
带着勇气与好奇心去旅行
T=《世界》 L=李文华
T:整个公益旅行中有没有碰到什么生活或文化上的差异?
L:基本还算顺利。当地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自来水不合格,部分有害元素严重超标,所以在外饮食的时候尽量避免饮用本地水。另外本地人的时间观念太差,为此曾有过一些小小的不愉快。比如尼泊尔人说上午9点开会,那么11点以后开始都是正常的。
T:这次旅行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
L:当地的生活条件虽然挺糟糕的,但是并没有影响尼泊尔人对生活的热爱,大部分人仍然与人为善,享受每一天的阳光和空气。现在当我工作压力太大、需要力量的时候,总是想起我的那些尼泊尔朋友告诉我的话:“Don’t worry, nothing will happen”(别担心,没事的)。
T:你认为要当一个合格的公益旅行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L:用责任、友善和热情去做公益,带着勇气和好奇心去旅行。
T:将来你还有公益旅行的计划吗?
L:由于目前在读研,所以未来几年的公益旅行计划都是国内。我希望能去青海或者西藏,一来那里需要帮助的项目比较多一些,另外我自己也比较喜欢高原、雪山的风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