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距大昭寺只有几步之遥的“攀多”旅馆,顿时被这富有西藏建筑风格并别具一格的小旅馆所吸引。酒店老板次仁卓嘎,一位典型的藏族妇女。她那藏族女性特有的热情,微笑中微含的腼腆,独特的个性与创新的思维方式,都深深地吸引了记者。
次仁卓嘎原是国家正式职工,已在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第二建筑公司和西藏大厦医务室工作了近20多年。从手捧“铁饭碗”到如今下海经商,经营起了她的“攀多”旅馆,这是怎样的一个突变?她说最初在西藏大学学习英语时,常与一些外国朋友交谈。当时很多来西藏旅游的外国朋友抱怨说很难买到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市场上除了唐卡就是些从印度、尼泊尔运来的小商品,对一些外国游客很是遗憾。次仁卓嘎从中受到启发,下定决心,与当时在西南民族学院留学的德国学生约翰里斯商定共同筹资,在拉萨开办第一家藏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公司,以弥补西藏旅游市场的这一不足。起初家人对她的这一决定十分担心,但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现在,这个取名为“攀多”PENTOC(藏语“有用”之意)的手工艺品开发公司,已由最初的4间房子发展到今天的“攀多”“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她自信地告诉记者,她对“攀多”旅馆的发展很有信心,手工艺品的开发已达150多种,除供应当地市场以外,还出口销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规模的扩大,次仁卓嘎已与拉萨市城关区民政局商议,主动要求接纳下岗女职工20多人为“攀多”旅馆手工艺品工厂的职工。如果协商成功,“攀多”旅馆将为拉萨市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仅传统手工藏纸的开发就带动了尼木县果过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村民们摆脱贫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7 年次仁卓嘎扩大了原有的“攀多”旅馆规模,新增添了40多张床位,并向社会招纳待业青年5人、残疾者2人为“攀多”旅馆的职工。仅1997 年一年就向政府纳税12万元。如今的“攀多”旅馆,已是拉萨有名的藏式旅馆之一。次仁卓嘎自豪地说,“攀多”旅馆与草原牧民经营的“藏家乐”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同时又具备了欧美小旅馆的自由风范,在这里可以喝到醇正的酥油茶和地道的苏格兰咖啡,房间的布局特色是藏式的,居住方式却是欧式的,两者相得益彰的结果是使枯燥的旅途居住变成了饶有趣味的文化享受,它能令每一位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攀多”旅馆里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从苏格兰远道而来的姆女士已经在这家小旅馆住了近2个月,她说“攀多”旅馆最初吸引她的是低廉的价位、周全的服务,现在她在这里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旅途中的归属感。“在氛围独特的藏式小旅馆里,文化和传统都不再是相对保守的概念,人们在狭小的空间里更容易相处,藏式居住布局让人觉得西藏不再那么遥远神秘,两种文化的碰撞变得随意和亲切,感觉很妙。
次仁卓嘎不仅有胆有识,更有一颗藏族妇女善良的心。她在贫困落后地区收养了2个孩子。她说,收养孩子不是让孩子与他们的母亲分开生活,而是以资助的方式去收养,定期去看望他们。不仅这样,她把“攀多”旅馆每年收入的2.5%捐助给伤残事业,同时每年还向西藏的妇女保健事业捐助4-5万元。对于这些,她笑着说,做这些事并不是要说自己的思想有多好,只是想用自己的能力为故乡的发展做点什么。从次仁卓嘎明亮自信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西藏新一代藏族女性的自信、善良与能干。离别时,心中默默地祝福,祝福她和她的事业更加辉煌,祝福西藏的明天更加辉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