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介绍

2015年03月21日 11:24    
分享到:    

 

    西藏社会科学院筹建于1978年12月,正式成立于1985年8月5日。西藏社科院的成立使自治区第一次有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学术机构和研究咨询中心,从此,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走上了专门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推动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西藏社科院下设机构11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院办公室、政工人事处、科研管理处;科研所5个——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当代西藏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所;科研辅助部门3个——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西藏研究》编辑部、文献信息管理处(即图书馆)。同时,西藏社科院设有“西藏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藏《格萨尔》研究中心”,自治区藏文古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格萨尔》抢救办公室、五省区藏文古籍工作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均设在西藏社科院。

 

  全院现有人员编制124名,其中,科研业务人员98名,现有高级专业人员32名(正高9名,副高23名),中级专业人员39名,初级专业人员27名。

 

  筹建之初的西藏社科院,犹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基础和力量都很单薄,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经过无数雪域学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许多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培土、浇灌,如今她已经茁壮成长,日益壮大,成为西藏社科研究和藏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不断在前进的道路上开拓创新。

 

  西藏社科院多年来将研究重点定位于当代西藏研究及当代藏学研究,以探索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和回答西藏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为根本方向,把解决西藏改革开放和稳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研究任务,高举当代西藏研究和当代藏学研究的两面大旗,投身西藏各项事业建设的火热生活,取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她的许多科研成果在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工作决策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咨询、参谋和智力支持的过程中,不但因为其坚实的理论科学性,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为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由于其鲜明的特色,在科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也为自己赢得了“西藏史学宝库”,“藏文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的专门机构”等美誉。

 

  西藏社科院自成立以来,始终抓住科研这一工作重心,年年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问世。20年来,研究人员撰写、编译了学术著作数百部,在国内外数十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数千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藏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涌现出一批蜚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在过去的几年里,西藏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强项特色,先后编写完成《西藏通史》(藏、汉两种文版)、《夏格巴〈西藏政治史〉批注》(藏、汉两种文版)、《西藏古近代交通史》(汉文版)、《藏事汉文文献》、《藏文雪域文库》、《藏学文献目录索引》(汉文版)、《历史造就的统一体》(藏、汉两种文版)等一批重要专(译、编)著,整理出版《格萨尔》艺人说唱本20余部、本(约800余万字,计划出版的多部独家说唱本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全套约45部。这套说唱本的问世,将填补迄今为止尚无一套完整的《格萨尔》艺人说唱本的空白,就目前已出版的20本来说,已经创造了史诗文本新的世界记录)。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藏社科院主办的《西藏研究》接连入选全国中文期刊社科类百种优秀期刊及“双高”期刊。

 

  西藏社会科学院在大力整理、发掘、抢救藏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大现实研究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九五”以来结项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当前西藏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研究》、《西藏农牧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援藏经济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西藏自治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效益分析》、《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西藏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西藏主要小城镇贫困群体与帮困救助研究》、《西部开发中的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现存藏传佛教典籍初步调查与整理的可行性方案研究》、《西藏自治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等。

 

  西藏社科院专家的许多优秀论文先后入选国内各种学术论文集,并有相当数量论文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在第六届(1996年)至第八届(2000年)国际藏学会以及在其他各种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上,西藏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均被收进历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西藏社科院的大量科研成果不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获得了国家和自治区各类奖项,新编历史专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藏文版(主编:恰白?次旦平措)于1993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这是迄今唯一获此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西藏研究》汉文版于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连续被评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家重点社科期刊”之一,2000~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200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双高期刊奖”,名列第八;藏文古籍《更堆群培著作选》于1994年获国家民委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图书三等奖;专著《透视达赖》(沈开运、达玛等著)于2001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论文《略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作者:陶长松)于1999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藏文古籍《普同传》、《西藏重要历史资料汇编》、《洛绒史编》、《达龙史籍》先后获六省区藏文图书奖。

 

  此外还有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如调研报告《当前我区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宏观政策选择》获1999年全区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研究》获2000年度全区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等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藏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西藏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西藏社科院的研究事业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但很多科研成果不断填补了西藏社科领域各专业的重大学术空白,而且使藏学研究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显学”逐渐走向了世界。西藏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活跃。十多年来,先后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德国、挪威、奥地利、新西兰、意大利、匈牙利、瑞士、泰国、尼泊尔、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团体近700人次的学术交流考察和访问活动,并与美国、奥地利、挪威、法国等国学术机构进行较广泛的学术合作。同时,本院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百余人次出国访问、讲学、学习,参加各种国际藏学学术会议。西藏社科院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有图书交换关系;并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学术研究。

 

  建院以来,西藏社会科学院举办和参与举办有关西藏历史、语言、文学、民族、宗教、哲学等单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以及全国性、国际性的其他大、中型学术会议达30多次。

 

  附(一)各所情况介绍

 

  1.民族研究所

 

  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下设《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即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藏族(包括西藏境内门巴、珞巴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以及《格萨尔》史诗的抢救和研究工作,是西藏社会科学院传统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现有科研人员15名,其中2名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2名实习研究员和1名《格萨尔》说唱艺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社会科学院根据自治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将原民族历史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均为1980年成立)和《格萨尔》抢救办公室(1984年成立)合并组建为民族研究所。该所成立后将传统学科研究和以传统研究为现实服务定为其两大学科发展方向,并把多元一体历史文化中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史、藏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亲密关系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积极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服务于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决策需要。

 

  20多年来,通过全体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民族研究所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该所科研人员以藏汉、英文种编著的学术著作(专著、译著)有《历史造就的统一体》、《西藏地方历史基本知识》、《历代噶玛巴传》、《西藏民间体育及游艺》、《协噶教法史英译本》、《当代西藏文学作品评论集》、《瓦协英译本》、《诗学概论》、《门追林寺志》等15部,参与编著《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制度研究》、《民族文化大观?藏族卷》等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多次承担国家、自治区和国外基金会所安排和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完成多项重要调研报告。

 

  民族研究所与国外学术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在奥地利、英国、法国等国作访问学者,举行学术讲座,并出访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士、挪威、比利时、日本等10多哥国家,与各国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的国际藏学会议上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研究员被选为国际藏学会理事。

 

  2.农村经济研究所

 

  农村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原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综合研究室和财政金融研究室。

 

  西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是专门从事西藏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先进的理论方法,探索西藏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西藏农牧业经济、农牧区发展、农牧民收入等“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村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和发展策略;农村经济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农村经济研究所的主要科研任务是承担国家、自治区、西藏社会科学院、地方各级政府和一些国际机构所安排和委托的各种调查、研究课题,为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农村经济研究所现有7名科研人员,其中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3名、研究实习员2名。

 

  农村经济研究所在农牧业经济、农牧业产业化及农牧区发展规划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农村经济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自治区职能部门及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十几项重大科研课题,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编撰出版各种专著、文集14部(本),平均每年完成8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资料综述等。

 

  近年来承担完成的大型课题有;《中国西藏扶贫开发状况》、《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藏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关于对白朗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关典型的调研报告》、《西部大开发中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等等。

 

  3.经济战略研究所

 

  经济战略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是根据西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藏机编字[1996]69号)要求,以原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员为基础,在西藏社会科学院内增设的一个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资产运营体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全区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流通、内外贸易等,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经济战略研究所的应有编制为15人,分设企业经济、经济体制、市场流通3个研究室。目前研究所共有6名研究人员。2名硕士、4名本科。

 

  8年来,经济战略研究所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其中主要有:从1996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全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在2002年拓展为“西藏经济蓝皮书”的形式;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资源转化战略研究》等;自治区和有关单位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中国西藏扶贫开发状况》、《西藏自治区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研究》等;本院安排的重点研究项目《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研究》、《西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理论问题研究》等;与其他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的研究项目《青藏铁路建设效益分析》、《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藏区发展特殊性研究》等。除了完成上述课题项目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积极地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个人论文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共计发表论文20余篇。

 

  4.宗教研究所

 

  宗教研究所筹建于1980年,1981年成立哲学宗教研究所,1988年改名为宗教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现有8名研究人员。其中,3名硕士,5名本科;2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苯教和宗教哲学三大领域。

 

  在已故著名学者波米?强巴洛追先生及黄文焕、马久、何宗英(其后三位领导后任本院副院长)等历任领导的主持下,宗教所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年来,宗教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2本专著——《拉萨地区寺庙简志》、《聂荣县寺庙志》、《雪域沉思录》、《藏族哲学的理智》、《西方哲学词典》、《新思维浪潮——探求藏传佛教的思考》、《藏族文化与知识经济》、《语言概论新探》、《阿里史话》、《苯教五行算法》、《藏族传统文化与野生动物的保护》、《楚布寺志》等。

 

  6本译著——《雅拉香布山下的文明》、《昌珠寺史事大观》、《蔡公堂寺通史》、《仓央嘉措道歌》、《松赞干布传略》(以上5部皆为藏译英)、《西方藏学专家苯教研究论文集》(英译藏)等。

 

  4本合著——《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西藏宗派宗论》、《西藏森巴战争》、《宗教知识手册》等。

 

  另外还完成有调研报告20多篇、译文30多篇、课题任务40余个及230多篇用藏汉英文撰写发表的论文。

 

  宗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编目的整理和编撰工作,已整理完成8000多个条目(近200余万字),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抢救、整理藏传佛教典籍实施方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的大型调研报告(约20余万字)。近年来,宗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外藏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曾与美国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大谷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

 

  宗教研究所今后将要完成的主要课题有:《苯教仪轨比较研究》、《苯教史》、《进化的藏传佛教哲学》、《拉萨四大林历史》等专著及《第四、五、六世班禅的节选传》、《大译师拜若杂钠传》、《因明学》等译著(藏译汉)。

 

  5.当代西藏研究所

 

  当代西藏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9月,对外挂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牌子。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研究当代西藏发展问题;从西藏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素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研究西藏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供咨询服务。

 

  当代西藏研究所前后共有11名科研人员,其中有1名享受自治区专家津贴的专家;1名博士、2名硕士;4名女性,7名男性;4名汉族,1名白族,6名藏族;2名正高,2名副高,2名助理研究员,5名研究实习员。

 

  近10年来,当代西藏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有:

 

  (1)获奖作品

 

  《略论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陶长松撰写,载《西藏研究》汉文版1998年第1期),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七届“入选作品奖”;《统一战线在西藏的光辉实践》(陶长松执笔,载《人民政协报》,获“东升杯”有奖征文二等奖;《西藏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研究》(阿旺次仁、郭克范、参木拉撰写),获自治区政府调研二等奖。

 

  (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当代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研究》(陶长松主持、阿旺次仁执笔)1996年11月结项。1997年2月1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成果要报》(增刊第1期,总第6期)的形式摘要发表了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报送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党委;《西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陶长松主持和执笔、阿旺次仁参与,调研报告),2003年9月结项;《西藏主要城镇贫困群体与帮困救助研究》(阿旺次仁主持,陶长松、参木拉、旦增共同参与完成,调研报告),2004年1月结项;《西藏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效益分析》(格桑益西主持、郭克范执笔,内部调研报告),2004年1月结项。

 

  (3)参与撰写有关西藏白皮书

 

  《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西藏人权事业的新进展》和《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陶长松参与撰写起草);《西藏现代化发展》(郭克范参与撰写起草)。

 

  (4)个人专著

 

  《当代西藏兄弟共妻复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英文,班觉撰写,美国凯斯西方储备大学2001年出版);《藏族服饰史》(汉文,杨清凡撰写,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藏文,达娃次仁、旦增朗杰合著,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

 

  另外,还参与完成自治区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课题15项;参与编撰书籍16部;参与撰写外文书刊及调研报告18项;已发表的个人撰写的论文数十篇,参与翻译出版书籍和文章11部(篇)。目前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西藏妇联志》、《西藏中部地区农村生活实地调查》(与其他部门合作)、《甲玛沟的变迁——西藏中部地区农村生活的社会学调查》(郭克范主持,其他所合作,西自治区政府课题)等。

 

  办公地址:西藏拉萨市色拉路22号
  通讯地址:西藏拉萨市色拉路22号西藏社会科学院
  邮政编码:850000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