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据笔者所知,史书中关于哈达的正式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传,当时八思巴在为大昭寺的菩萨塑象敬献哈达之时,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也向八思巴讨要了一条哈达。这位度母在藏语中被称"卓玛塔尔联玛"。看来哈达同这位度母很有些历史缘份,如有兴趣,至今仍可到拉萨大昭寺去拜谒这位度母。
按照藏文字母的写法,应为卡达,而不应为哈达。对这约定俗成的写法,我们姑且不去探究。那么,哈达这一名词到底是藏语,还是蒙语呢?笔者认为现在还不太好断言,但是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特点,不太象藏语,反而却有点象"哈达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如果是这样,那么哈达卡、卡达和哈达的渊源关系也就昭然若揭了。不过蒙族的哈达卡是蓝色和黄色的,而藏族的哈达则是洁白的"塔尔"才是地道的藏语,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哈达这一名称,早已约定俗成,现在无需浓墨赘述,考证是何族语言了。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之所以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善意。因而哈达便早已成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待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