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旧拉萨坝后人及他们的社会地位

2015年03月21日 11:24    记者 阿旺朗杰著 次多 译
分享到:    

    美丽的拉萨河从著名古寺大昭寺南面向西流去,拉萨河北岸河堤背后有一座天成的修习洞。《西藏佛教》1986年第一期上有篇文章记载,“松赞干布为了消除洪灾,曾在这座天成的修习洞中闭门静修过。后来在这里建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苍古尼姑庵。”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拉萨河的河床比现在拉萨河的河床大得多,北岸的河水从现在的林廓南路上流过,所以北岸的河坝坝身在林廓南路上,可见苍古尼姑庵在坝后之说是可以成立的。苍古尼姑庵西面有一幢公房楼。这幢房子的房名叫“热卡擦催”,这幢公房里居住着一帮人,拉萨人称他们为“热夺”或“热加巴”,这些人起初靠送葬维持生活。以前拉萨河北岸河坝背后有一个天葬场,这个天葬场叫坝外天葬场。位于苍古尼姑庵正西面约50米处。这个天葬场上有一块巨石,一座白塔。几棵垂柳,场面十分凄凉。这所天葬场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还保留着。据《西藏文史资料》17辑有篇文章介绍,早期人们把死人遗体送到坝后的这个天葬场后任凭野狗、乌鸦等飞禽走兽把尸体吃掉。后来在拉萨做生意的尼泊尔商人觉得这个天葬场是殊胜之地,他们在这个天葬场内进行天葬。另外传统的拉萨民谣歌词中这个天葬场附近夜间有狼嚎狗叫之说。80年代拉萨城内拆除了许多危房旧房,新建了大量民居,那时候这一带从地下挖出了许多人的头盖骨和腿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地方过去正是天葬场。还有文字记载曾经有个名叫“多丹巴沃”的人死后葬于这个天葬场。当他的遗体进行天葬时发现这个人的头盖骨不同寻常,头盖骨内壁有文字“热夺”。人们把这个头盖骨珍藏起来,每逢藏历四月十五日林廓路上转经的信徒川流不息,“热夺”们趁此机会把“多丹巴沃”的头盖骨公开展示在林廓南路上,转经的人们把这个头盖骨视为稀世珍宝加以朝拜,并捐赠钱币。我们从这一历史现象可以知道,“多丹巴沃”的后人们凭借这样一个稀世之物获取天葬场的使用权,并且把天葬当成他们的谋生的职业。

    在西藏卫藏地区依靠送葬职业来谋生的这些人称之为“多丹”,这个名称的起源与上面讲过的这段历史有关,而且它只能是在卫藏人口密集的城镇中产生。然而在人烟稀疏的广大农牧区送葬从来不请职业送葬师,而是村中的亲戚朋友、邻居友人都来帮忙把死者遗体送往天葬场加以天葬。对于这些帮忙送葬的人谁也不会称他们为“多丹”。可见“多丹”一词并不是全藏区通用的天葬师的名称。《藏汉大辞典》中对“多丹”一词的解释也没有天葬师。那么“热加巴”(坝后人)这个名称怎么会成为天葬师的名称的呢?最早居住在拉萨河坝后面以送葬为职业的这帮人称为“热夺巴”,岁月流逝,时光推移,这个名称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热夺巴”变成了“热加巴”(坝后人)。西藏近代史上,大家知道噶丹颇章王朝推翻了藏巴汗的统治地位并取而代之,随着藏巴汗的崩溃第巴朗孜巴的权利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1679年第巴朗孜巴的官府收归公有,在这里设立了统管拉萨市区社会治安的机构——朗孜夏机关,所有的“热夺巴”都归朗孜夏管理。据《西藏文史资料》藏文版十七辑中有篇文章介绍,西藏地方政府明文规定:每年年底八廊街上经杆除旧立新,这项工作由“热夺巴”承担。管理城内流窜乞丐、追捕在押逃犯、收藏宗教仪式上所需特殊祭品等等这些工作也都由“热夺巴”来承担。所谓收藏特殊祭品指的是某些宗教祈愿颂法会仪式上需要死人身上的某些器官作为祭品,这些特殊祭品只有“热夺巴”才能提供。由于这种原因,平常大多数百姓不愿请“热夺巴”送葬,生怕他们从死者身上割取他们所需的东西、既便是死于刑罚或者一些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本该“热夺巴”处理的,只要死者有亲属,亲属绝对不会让“热夺巴”送葬。久而久之,“热夺巴”最主要的谋生职业送葬就渐渐失去了,从而他们原有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热夺巴”变成了“热加巴”。名称的变化意味着“热加巴”再也不是依靠送葬来维持生活的人了。那么“热加巴”(坝后人)这个名称从何而来的呢?此话需从拉萨河的变化说起。以前拉萨河北岸河堤就修筑在今天的江苏路边,河堤以南有个开阔地,这是拉萨河的河床。这个历史事实可以从沿河的一些民居的房名上得到证实。比如说拉萨大清真寺东面有个老房子,它叫 “热卡堆”。(意为上河坝)距清真寺30米的西北面有个土地神庙,这个小庙叫“热加沃赞康”。(意为坝后土地神庙)清真寺周围回民聚居区在藏语中称作“河坝林”。“河坝”是汉语音译。“林”在藏语中意为区。这一带还有“热喜卡”(坝后官府)、“热麦赞康”(下河坝土地神庙)的房名至今还保留着。“热加巴”这帮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区域,这个名称也跟河坝有着密切的关系。

    拉萨城位于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河谷地带,加上过去拉萨河水到处泛滥。扩大城市面积只有向河滩要地,拉萨人把北岸河堤向南推移,开发出许多荒地来。聪明的拉萨人为了保住河堤、保住水土不流失,同时抵挡风沙,从东面的“恰增林卡”(今西藏大学南面部分)到西面的“孜仲林卡”(今西藏军区南面)这一带植树造林,造成防护林带。另外城市西北面的沼泽地和它周围的土地原封不动,可见那个时候人们的环境意识。

    言归正传。“热加巴”这帮人除了完成地方政府规定的那部分任务以外,为了生活需要他们将手工制作的牦牛毛绳子推销到市场上去增加收入。同时不定规地进行一种不同寻常的乞讨。他们乞讨不象一般乞丐挨家挨户去讨饭,而是抓住城内达官贵人,名门豪府举行家宴的机会,“热加巴”成群结队戴上黄色圆形的职业帽,在大门口高声喊叫:“我们“热加巴”这个帮,说人多不多,说人少也不少。三十个汉子,三十个妇女。今逢府上喜事,施舍小钱多少多少。区区小钱,如同府上门后的垃圾,腰包里的碎钱,赐给我们,我们感激不尽,我们这就给府上吟诵祝词,祝贺主人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若主人吝啬这点小钱,我们也不强求,让全市人知道,在拉萨城内丢尽你们的脸面”如此这般的话语在那些富豪门前大声嚷嚷,他们受不了这些话语,又怕真会丢尽脸面,往往成全“热加巴”的要求。每年秋末初冬藏区各地来拉萨朝圣做生意的人很多,“热加巴”向他们要钱要财。“热加巴”对他们说:“夏天制伏凶猛的洪水,冬天换立顶天的经杆,我们用光膀赤臂为拉萨卖力,你们应该给我们钱和物”。总之,在旧西藏的社会中,除了政府注册的民间团体如制作作坊团体、手工业团体、建筑业团体以外,还有自由结合的团体如教友团体等民间群团组织很多。至于“热夺巴”或者“热加巴”团体是受过刑罚的人或者流窜的乞丐组成的,因此他们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在那么多团体中属于最底层的团体。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