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门徒制度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网    记者 王文剑
分享到:    

    春秋来临,学术的江湖熙熙攘攘。传道解惑,匡济人心,因为自认为目的高尚、行为正当,个别认死理的为了一两句话的真伪,就敢顶撞拿着刀想宰人的当权者,不惜引颈就戮,谓之想死成仁。做些学术研究着实是件关系身家性命荣辱的事情,要认真,要投入。

    文化精英吵吵闹闹,赤膊上阵,甚至以命相搏,可不仅仅是为了“面子”和香车美女的物质欲望,而是为了更看重的社会话语权。那时候,我们的文明正在发芽,谁掌握了说话权力,挣大钱、盖别墅、娶美女自然都是送上门的事儿。更可观的是,胜出者在活着的时候会看到“万古长青、永垂不朽”的自己。搞学术确实很诱人,对立志做千古圣贤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孔子。

    激烈的争斗开始了。首先要争夺门徒、拥趸,越多越好,然后与之周游列国,到各个诸侯国去搞“行为试验”,总结出来的试验结果,就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国学经典。门徒越多,声音越大,掌门人就越接近不朽。门徒制度应运而生,大行其道。

    门派林立的春秋时代,各家各派的拥趸一旦正式拜师成为门徒,就贴上了老师的标签闯荡江湖。老师和门徒在一条船上混江湖,齐沉浮,同荣辱,进而共生死。徒子徒孙不管是鸡鸣狗盗、吃饭不给钱的,还是大智大勇、挽大厦之将倾的,掌门人必须对他们的表现承担全部责任。这就是门徒制度,它的精髓就是“老师负责制”。在老师的严厉负责下,组织严密,无坚不摧,门徒们的人生很踏实、很尊严,充满荣誉和归属。据传,在孔丘门下注册的弟子先后达到了3000人,其中2.4%的被认为超级优秀,被后世儒学的粉丝誉为“72圣徒”,当作了学习的好榜样,让孔子露足了2000多年的脸。

    门徒制度下诸子百家的掌门人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知道任何失察都会使不成器的学生走出师门,在争夺社会话语权的“血腥”战场上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致命恶果。更可怕的是,一旦劣徒走向社会,以后谁还会以敬仰之心、渴慕之意源源不断地投靠他?谁还会恭送学费(据说孔子收的学费是腊肉和粟子)?没有进项,孔圣人也将不得不下田劳动,自力更生,有限的精力用于“为稻粱谋”的生产活动,必然减少“思想”的产量,没有思想的孔子和普通农夫又有何区别?对于我们这个渴望圣人、委身圣人的国度,无疑是个不能原谅、无法接受的悲剧。

    现代教育体系基本上淘汰了门徒制度,但一个学生一生要遇到许多“孔子”。“孔子”一多了,就很麻烦。每个老师只对他学习的某个阶段负责。可如果这个学生走出校门后作奸犯科,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对着镜头心平气和地说,“那时候他(她)其实很乖,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然后痛心疾首。相反,如果这位学生获得诺贝尔奖,老师们也总可以理直气壮地赞美学生、表扬自己,表达诲人不倦的决定性作用。

    当泥沙可以俱下、鱼鳖可以共存的时代来临,考题泄露,毕业时请客送礼……堂而皇之地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泛滥成灾。学生们从教育中得到的荣誉感变得轻飘如空气。我们开始固执地认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嘲笑,那是果断智勇,个性十足,而不是缺乏自省,寡廉鲜耻。

    有幸生为今人,即使一路抄袭成为知识分子,一路乖张成为社会贤达。我们也只需吃自己的饭,倒自己的霉,无需背上更多人的生死荣辱,很轻松,哪怕不幸福。夜不能寐,自出冷汗,可能仅是气血两亏。“无颜对师门”,不知何时成了我们嘲笑古人迂腐的说辞了。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卫国玩内讧游戏,被仇家堵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这位立志贤达、执拗到死的人持戈血战,混战中帽子不幸被打歪,脱帽逃跑?不,绝不,“君子死而冠不免”。重新整冠,自己却被砍成肉泥如浆。聪明洒脱的我们报以同情,报以嘲笑。

    我辈幸不生春秋,幸不入孔门。聪明练达地开涮古人,大义凛然地批挞圣贤。所以,现在大家都还活得好好的。文章来源: 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