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话”与“客话”
报载一条新闻:“怯话”首次进入北京方言词典,说的是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将一些“怯话”收录其中。所谓“怯话”,意思是指非北京话的外乡口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怯”的用法之一是“北京人贬称外地方音(指北方各省)”。
笔者要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基本是准确的,但用了一个别字。“北京人贬称外地方音(指北方各省)”的“怯”字,应该写作“客”。
“客”在《康熙字典》里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现在通行的,读“克”音,还有一个读音是入声,近于“怯”。
北京方言读“客”为“怯”时,也有两声,一读去声:“怯”,意思是外来的,不仅仅指说话发声。比如北京有句歇后语:“砂锅安把儿——怯(客)勺”,贬称外地人,意思是“外地人、土脑壳”。但是更多的是指口音。“京涿州,客良乡”,是说涿州人说话口音跟北京人一样,而良乡人说话,则跟北京人有较大区别。原因大概是涿州居民自汉代便生活于此,而良乡城历史较短的缘故。史料记载,良乡城城池(旧址在今天房山区政府所在地偏南)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多数居民是明朝初期的移民,故此保留有较多的原籍发声习惯,北京人听着认为是“怯(客)”。
“客”字的另一读音是三声,读“且”。用于名词,“客人”,读如“且人”。见面打招呼问:“你家来客啦?”“您是谁家的客呀?”,这里的“客”,都读“且”。如此发音的不仅仅在北京周边,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统统如此。
“客”字用于姓氏,发音应该如“茄子”的“茄”。明朝熹宗时期,朝中大太监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北京民间流传一首歌谣,道:“委鬼道朝立,茄花遍地红”。委鬼,合起来便是个“魏”字,指魏忠贤;茄花,暗指客氏。如此,姓客的客,应该读如“茄”。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