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古代的文学作品怎样“发表”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网    记者 金虎
分享到:    

    近读《羊城晚报》“文史小语”专栏的文章《皇甫湜,3000字进账360万》,了解到古代稿酬的来龙去脉。我在读古书的过程中,也看到一些关于古人发表文章的记载,引述如下,供大家参考逗趣。

    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中之题诗,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题写在壁中的诗,却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已碧纱笼之”情况。

    即使这样特殊保护,也无法使诗迹永远保存下来。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先父曾经对自己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亲自题写的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交流于市井酒肆、茶馆、烟花巷陌,即在民间“发表”。也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到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词人中,柳永就是这样一位混迹勾栏瓦肆,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他尽管仕途落魄,但传说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以石碑刻字、刊刻书籍等多方式发表也是其中一种,这与如今的发表方式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文章来源: 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