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沙基惨案”纪念碑今何在 为何移到珠江边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网    记者 陈竞亚
分享到:    

    

    图1

    图2

  眼前这张老照片(图1)是80年前拍摄的。照片的主体是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纪念碑,背景是一座三孔拱桥、一片树木以及树木后依稀可见的建筑,纪念碑上刻着“勿忘此日”、“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廿三日”字样,落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廿三日广州市政府立”。“六月二十三日”对于广州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日子,也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就发生在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1857年冬天,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为了寻找一块新的居留地,英法占领军选定了位于广州十三行西南面、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1859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被迫答应英法两国的租借要求,广州沙面的北面被挖出一条河涌,以使沙面与广州的陆地间隔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岛。

    1925年5月30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罢工,枪杀工人,上海学生在租界内开展抗议宣传活动,英国军警逮捕了一百多名群众。随后,上海群众近万人集中在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群众,英国巡捕竟开枪杀害群众十余人,伤者无数,酿成“五卅惨案”。6月23日,参加香港大罢工的工人、市郊农民、黄埔军校学生和社会各界群众十几万人在广州东校场集会,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英勇斗争。大会结束后,大家从东校场出发开始示威游行,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在游行队伍之中。下午2时40分,当岭南大学等学校和黄埔军校的学生将抵沙面西桥口时,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军队用机枪向沙基大街的游行队伍扫射,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等国军舰也开炮轰击。游行队伍逃避不及,当场死亡52人,重伤170余人,轻伤无数,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事件。

    显然,老照片上的这块石碑是为纪念“沙基惨案”而立,但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摄的?记得几年前曾经在广州珠江北岸人民大桥附近看到一块同样的石碑,由于碑上“忘”字写法比较特别而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在一个假日上午,我带着相机前往寻找。不需花费多少功夫,就在该处看到那块石碑(图2),但出乎我的意料,其背后并没有老照片上的拱桥、树木和建筑物,难道这些都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毁去?

    为揭开这个谜团,我查找了有关档案资料,据记载:沙基惨案一周年纪念日前夕,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在广州沙面西桥的东侧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碑上镌刻“毋忘此日”四个字,沙基路同时被命名为“六二三路”。

    查现在的广州地图,沙面岛有六座桥与广州陆地连接,东面两座,西面两座,北面也有两座,究竟哪座是资料中所记载的西桥呢?为了得出结论,我到沙面进行实地考察。按方位顾名思义,东边的那两座桥可以排除掉,而西边其中一座桥最有可能是西桥。可到了沙面西边那里一看,两座桥的形状与老照片上的差别较大,因此只能沿着沙基涌走向北边另外那两座桥。没走多远,首先看到的那座桥是水泥结构,显然是近期建造;再往前走,远远看到高架桥边那似曾相识的三孔拱桥,心里一阵激动,这正是老照片上的沙面西桥!尽管随着城市的变迁,周边的环境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岁月的侵蚀,桥梁表面也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形状和框架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走近桥头,只见旁边有块石碑,上面刻着“西桥(原称英格兰桥),1861年建”,这确实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广州沙面西桥。

    原来以前沙面只有两座桥与广州陆地连接,东边的一座称东桥(又称法兰西桥),相对于东边那座桥,这座桥位于西边,故称西桥,而原来的纪念碑就立在这座桥北边东侧。终于找到了老照片原来的拍摄机位!

    今天西桥附近的环境已有很大的变化,一座高架桥横空而过,而一根立于沙基涌的高架桥桥墩遮挡着部分西桥桥面,桥显得有些破旧,也许是将要维修,桥拱下还支着铁架,然而桥拱之间还依稀可以看到与老照片上相同的三角形装饰,岸边砖石的接口形状也几乎与老照片上的形状一模一样。尽管眼前的桥还是那座桥,但桥边的纪念碑已经移到了几里以外的珠江边。

    为何纪念碑要移到珠江边呢?据资料记载,1950年,因为广州市政建设需要,该纪念碑被移至广州沙面东桥畔,因为日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搬家”没多久,这块石碑就被拆掉了,取代它的是一块形状完全不同的新碑。这块新碑的正面刻的是“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67年,因为兴建广州人民桥的缘故,这块新碑又被拆去,一块更加高耸的纪念碑出现在人民桥北的东侧。1999年,广州人民桥扩建,新碑再次被拆去。2001年1月,人民桥扩建工程完成,经过研究讨论,广州有关部门最后决定依照“毋忘此日”碑的设计图,在沿江西路人民桥的东侧重建沙基惨案纪念碑,以存史见证,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文章来源: 中国档案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