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档案

清朝名臣年羹尧:一个被夸大的传奇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    
分享到:    

    

    《雍正王朝》年羹尧剧照

    清朝名臣年羹尧,虽是进士出身,却以武功著称,康熙、雍正执政时期,他因先后平息西藏、青海的叛乱而一举成名,享誉朝野,受到恩宠。他手段狠辣,性情暴戾,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在清人野史《栖霞阁野乘》中被描写得颇为具体生动。其中有一篇《年大将军延师》,大肆渲染他的铁腕血腥,以铺垫他处心积虑的爱子深情,让人读罢感慨万千。

    家教眼中年羹尧嗜杀成性

    年羹尧权势炙热,如日中天之时,有位落魄的穷书生沈孝廉,因为有“儒者气象”,而被年羹尧看中,选为其幼子的家庭教师。对待这位穷书生,年羹尧在日常生活上给予极高的规格待遇。每天早晨,八位书童侍候沈先生洗漱,有顶洗脸盆的,有拿毛巾的,有拿香皂的,沈先生不安地让他们把东西放下,书童们只好遵命。正在洗脸的时候,年羹尧来了,见书童没有将脸盆顶在头上,向侍卫摆了一下头,侍卫将一个书童拉出去了,然后带着书童的脑袋回来禀报:“书童不敬先生,已经杀了!”沈先生吓得差点晕死过去。

    又有一次,年羹尧与沈先生一起吃饭,发现饭中有一粒谷子,年羹尧回过头来给侍卫递了个眼色,交待了一下,侍卫去了之后,拎了颗人头进来,说:“厨子拣米不净,已砍了脑袋!”

    还有一次,年羹尧打了胜仗回来,在厅堂里对部下论功行赏、按过责罚。大厅里不时传来哀嚎之声,沈先生好奇,由书童指引在大厅后窥视。只见有功者,就换官服,赐座赏酒,有过者,则宣告其过错,推出斩首。因为赏少罚多,哀楚求饶之声一片。沈先生惊悚倒地,年羹尧闻声而至,亲自将他扶入卧室,问:“是谁告诉先生这事,使他受到惊吓的!”沈先生怕连累书童,就说:“公子告诉我的。”

    不一会儿,仆人来报:“公子冒犯了先生,大将军鞭打他,眼看就要出人命了,夫人求先生快去救公子!”等沈先生“救”回公子时,公子已奄奄一息。


    年羹尧赠豪宅给家教

    过了段时间,年羹尧将沈先生送回老家,地方官员亲自迎接不说,他的旧宅已经换成了华丽的府院,他的父母竟然穿着四品的朝服。父母看他不解,就说:“我们都是沾了你的光啊,听说你跟随年大将军立下了军功!”

    这时候,一个老仆人拿着一堆契文债券交给沈先生说:“这些年来,我奉大将军之命管理产业,现在也该告辞了。”

    后来,年羹尧被雍正治罪,沈先生买通看管的人,去看年羹尧,年羹尧说只是放心不下幼子,希望托付给沈先生。

    不久,年羹尧被赐自尽,家产被抄,诸多子弟也被发配边疆,为仇家所杀,只有这个小儿子没有担任官职,才得以脱漏。

    某天夜晚,沈先生宅前来了两个乞丐,说:“只要见主人一面,虽死无憾。”沈先生出来一看,正是那位老仆人和小公子。于是抱头痛哭,将公子藏起来,保存了年羹尧的后人。

    得意忘形自寻死路

    读完这个故事,有很多疑惑。

    在这个故事中,年羹尧到底是爱先生,还是爱儿子?

    如果是爱先生,理由是什么呢?这位沈先生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有“儒者气象”,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罢了。

    结合故事结尾沈先生收养年羹尧幼子的情节来看,年羹尧处心积虑优待沈先生,无非是让沈先生“感恩涕零”,以后待他的儿子好。年羹尧明知自己功高傲世,没有好结局,所以才为幼子苦心孤诣地留后路!这种深谋远虑的“伟大父爱”是可怕还是可敬?

    然而,年羹尧走的棋也太险了,在沈先生第三次受到惊吓后,他迁怒幼子,竟差点将幼子打死。他是那样爱幼子,却不惜用苦肉计。如果那次真的将幼子打死,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如果年羹尧真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得意之时,他完全可以收敛威风,韬光养晦,不至于让人列出92条罪状,请求立刻判决死刑。

    正史中的年羹尧恰恰是那种得意忘形、目光短浅的人。


    雍正翻脸不认人

    年羹尧立功之后,雍正曾肉麻地对他说:“我不知如何疼你,方才有脸面对天地神明。”他把年羹尧视作他的恩人,关怀备至。于是乎,年羹尧更加张狂,进京时,公卿们在广宁门外跪成一片,他策马而过,面无表情,有下马问候他的王公,他也只是点一下头而已。而到了雍正面前,也完全是一副“无人臣礼”的样子。

    只有一个人对年羹尧“盲人骑瞎马”的险境表示担忧,此人就是年羹尧的亲信汪景祺,他专门写了一篇《功臣不可为论》的文章,历数无数“鸟尽弓藏”的生动事例,提醒年羹尧,史上绝大数功臣都没有好结局,暗示他要激流勇退。但年羹尧的性格,使他听不进去,也收不住骄狂的步伐,最终迈向家破人亡的深渊。

    雍正赐年羹尧自杀,年羹尧还幻想着雍正能念旧情饶他一命,上书请求说:把我当做一条狗或者一匹马留下,为主子慢慢效力。雍正却厌恶地说:“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年羹尧都还没有完全醒悟。以此来看,《年大将军延师》一文中年羹尧苦心孤诣为幼子“铺桥架路”的情节,就只是一个被夸张了的传奇。但也不能说野史的细节毫无意义,起码,它反映了局部的真实。比如年羹尧的奢华、残暴,年羹尧在吃饭时,发现饭内有一粒谷子,厨师就要身首异处。但这厨师肯定不是炒菜的,他(她)一定是专门负责拣米的。据说,当年有一位专门给年羹尧炒肉丝的妇女,后来嫁给一位秀才。秀才吃她炒的肉丝,觉得特别好吃。如果年羹尧不被雍正赐死,这位妇女恐怕要为年羹尧炒一辈子肉丝了。

    大将军羹尧军法极严,一言甫出,部下必奉令唯谨。尝舆从出府,值大雪,从官之扶舆而行者,雪片铺满手上,几欲堕指。将军怜之,下令曰:“去手!”盖欲免其僵冻也。从官未会其意,竟各出佩刀,自断其手,血涔涔遍雪地。将军虽悔出言之误,顾已无可补救。其军令之严峻,有如此者。然亦可见其平日性情之残酷矣。——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来源: 新商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