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台湾观光小记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汤己生
分享到:    

    今年4月下旬,本人参加安徽省黄山中旅组织的首发团作了一次环台湾之游。自4月23日下午抵达台北市时起的6天半时间里,我们一行从台北经台中、台南、台东,再沿东部海岸线回到台北桃园,行色匆匆,走马观花。孙中山纪念馆的庄严肃穆、“101”大楼的宏伟壮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宝的魅力、日月潭的烟波浩淼、高雄西子湾和爱河的诗情、垦丁公园的南国风光……20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难以尽述。这里,我择其几处“经典版”景点跟读者唠叨唠叨,与大家分享台湾之游的快乐。

    阿里山神木,自然根雕、巧夺天工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首歌让多少人对台湾阿里山充满美的向往和浪漫情思。可是,当我们从台中嘉义县乘旅游大巴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阿里山时,让我们振奋、惊奇的却是被当地人称之为“神木”的柏树。举目四顾,树围从一人抱、两三人合抱,甚至十几人才能合抱的柏树,挨挨挤挤,密密匝匝,高耸入云,遮天蔽日。虽是大白天,但我们还要用上闪光灯才能拍出清晰照片。

    更让人称奇的是,那里有很多死去几百年的柏树,表皮虽已腐烂消失,但其核心至今依然铁骨铮铮。它们相互缠绕,曲折扭搭,造型奇特:有的雄风逼人,有的玲珑可爱,既“瘦”且“透”,既“秀”且“漏”,真可谓是一个偌大的“根雕”博物馆。还有些枯柏横跨道路,形成宽阔门洞,供行人穿行其间。更有些卧地的身躯下又生长出数株参天大树,有被人誉为“三兄弟”者、“四姐妹”者、“龙凤双飞”者……不胜枚举。有一处被称为“三代木”的景致,原来是一株巨柏的根部横跨在一株古代死柏树躯体之上,这第二代巨柏枯死后,第三代又从它的根部横空出世,威风八面。生命,在这演绎着永恒的交响曲。

    导游还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神木的故事,在日本侵略者侵占台湾时期,派很多士兵滥伐柏树运往日本。后来,砍树的士兵每晚都听到林中传来凄厉的哭声。继而,他们每次煮出的白米饭都变成了血样的红色。他们坚信是树神显灵,都十分害怕,终于放下斧头,而且还在林中建了一座“树神塔”表示忏悔。不管是否真有树神显灵,但这座作为日寇侵台罪证的塔确实存在着,它使每个到过这里的游客心灵受到震颤。大家在赞叹阿里山神木外在美的同时,更为阿里山神木的魂魄和精神感到骄傲!

    太鲁阁峡谷,天造地设、奇险瑰丽

    以当地原住民部落命名的太鲁阁峡谷,地处花莲县北部大山之中。我们旅游大巴开出花莲市不久,就开始在深山之中穿行。越走山越大、越陡,越走山谷越深、越窄。到后来几乎是隧道连着桥,桥连着隧道,很多地方甚至隧道里面又有隧道,交叉迂回,简直是进了山体中的“迷魂阵”。

    车在隧道里钻了很久终于停了下来,导游告诉我太鲁阁峡谷到了,她让我们下车朝前方步行,并告诉我们,大家乘坐的大巴车会改由别的隧道开到峡谷前端去等我们。

    下车后,我们发现这是一条两座高山夹峙、抬头“一线天”的深山峡谷,脚下是是人工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隧道,其宽约10多米,外沿大多数地段都是敞口,并置护栏,游人可探出身子,仰观可见两侧山峰凸兀的奇险景色,俯瞰可视涧底左冲右突、时隐时现的飞泉。隧道随山势而凿,婉蜒曲折,道外景致也变幻万千,游客们移步换景,人行景移,惊喜不断。大家步履轻松地走着、看着,不停地揿动着相机快门。

    让游客惊叹的不仅是大气磅礴、无处不险,无处不奇的峡谷景观,而且构成峡谷的大理石也以其妩媚动人的天生丽质,让游客大开眼界。据资料介绍,约于2亿5000万年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份的海洋生物遗骸,在受到上部岩层压力,并经胶结及再结晶作用成为石灰岩,而后石灰岩再经变质作用而成为大理岩。在地壳运动中,地势不断隆起,上覆的岩层不断风化剥落,深处的大理岩逐渐露出地表。加上亚热带地区丰沛雨水及溪流冲涮造成下切侵蚀速率快速,而大理岩岩性致密不易剥落,经亿万年水流冲击,便使这个大理岩区形成了陡峭陕窄、谷壁几近垂直的“U”型峡谷。

    向峡谷的谷底看去,被溪水冲涮干净的大理石,洁白、圆润、细腻,而且错落有致地嵌进黑色、灰色和淡黄色条纹。有的如同飘忽的轻纱,有的好象淡墨山水画,还有的酷似花鸟虫草……。峡谷中的大理石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大者如屋、如床,如冰川之奔泻,如雪山之层峦迭嶂;小者如拳、如豆,如散珠之飞落,如碎玉之四溅,令人眼花缭乱,深感美的享受。

    不过,太鲁阁峡谷由于山势陡峭,又是地震多发地带,故而游览线上多处竖有“注意落石”的警示牌。我们一行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离开那里的第二天就发生落石砸伤游客的不幸事故。今后去那里的游人要多抬头观望,尽量不要走出隧道顶部前沿,以防不测。

    野柳奇石,光怪陆离,鬼斧神工

    从太鲁阁峡谷下山后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继续沿东部海洋线北行。公路依然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岩石山体,一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巨浪一个接一个地撞击着岸边礁石,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胆小的人都低下头来,不敢朝窗外看。这之前,导游小姐就告诉我们,这一带有个“清水断崖”景区,但据我们看来,这里处处是“清水断崖”。再往前,车子就钻进有名的“雪山隧道”了。据介绍,这条隧道长12.9公里,历时13年才开凿成功。其工程之浩大,地质之复杂、施工之艰巨,可想而知。出了“雪山隧道”不久,我们一行在一处海湾边的餐馆吃过午饭,导游便带着我们来到了此行最后一处游览的景区———野柳地质公园。

    举目望去,那里并无柳树,进入眼帘的却是遍地“蘑菇”状的奇石。原来,这是一处突出于台湾北海岸线的狭长海岬,而且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黑色礁石。经千百万年的海水侵蚀、风化和切割,其基部松软砂岩被剥蚀、淘空,形成粗细不等、高矮殊异的“瓶颈”。而上部质地坚硬部分,则形成千奇百怪的造型:有的象蘑菇,有的象蜂窝,有的象飞禽,有的象猛兽,有的象烛台,有的象仙佛……林林总总地分布在1700余米长的海滩上,游人在一块块奇石间奔跑着,欣赏着,或卧或立,在清凉的海风中不停地拍照留影,流连忘返。尤其是一块高不及丈的巧石,酷似某位外国女皇的侧面塑像,其头饰、其五官、其气质,无不维妙维肖。正因为如此,附近一家取名为“女皇餐厅”的餐馆生意也十分火爆。游人在此一边品味着美味菜肴,一边回味着海滩上的奇石景观,真是其乐融融,久久不能忘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