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作家队伍人才辈出,创作成果花团锦簇。在文学事业日益兴旺的进程中,期刊及其编辑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环节。期刊为作家作品的出世与成长,提供摇篮和园地;编辑可以说是新人新作的助产士和护花人。作为精神文明的心血结晶,在文学的生产线上,所有作家作品无不都是经由编辑审读把握、鉴定成色、出谋划策、加工润色而后推向社会的。因此,编辑工作的特点和作用,被比喻为:“给作家开出生证”,“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样比喻,为编辑定了性,如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所说:“编辑是作家的作家。”又对编辑明确了规范,应该满怀奉献精神。我自1956年分配到《人民文学》至1998年退休,担任编辑四十二年,今天这个会上,我想谈谈一名老编辑的心得。首先需要说明:文学事业繁荣,是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真正得以实现的结果。正确政策的指引和保障,是编辑工作能得顺利开展的的前提。编辑领会中央精神,感受时代和人民对文学的期望,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体现社会的课题与读者的意向,检测创作成果,举荐精品华章,并规划与调节各时期、各地区、各体裁、各题材和各风格文学创作走向,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当了一辈子编辑,与各种作家交往,我切实感受到:作家的成功靠天赋与勤奋,但在他们个人写作的孤独道路上,也极为需要外界的扶持和培养。这时,编辑对其创作实力和潜力的认定,起着触动“化蛹为蝶”关键作用。为此,编辑首要必备“火眼金睛”,能在作家尚未意识的细节之中“见微知著”,发现其艺术的可能性。这种发现,常使作家“醍醐灌顶”,“凤凰再生”。发现的能力和努力,检测着编辑的良心、细心和耐心。编辑的任务就在于:披沙拣金,去伪存真,认千里马,识和氏璧。
作家职责在发现美,编辑职责就在发现作家的发现。作家的发现凭直觉,编辑的发现要明确认知,不仅把握作品特色,而且预见作家将来的路数与高度。为此,编辑该有“灵敏触须”。作家思维情感新锐,编辑应能与之沟通,并能予以或点拨或矫正甚而出谋划策。作家的深刻源自感性,编辑的开拓凭理性把握。感性创造,编辑不如作家,理性判断,编辑应胜一筹,掌握一定评论家的本事。有时作家捧来的,不过是一脉矿藏,编辑的本领,显身手就在于“点石成金”。
作家都是个体脑力劳动者,其创作特色大多表现在“别开生面”的独特性上,编辑对此应该给予理解支持。文学之有魅力,就因作家创造新颖新奇的艺术世界。作家之能独立,就因他们开拓自有专长的艺术领域。超凡脱俗的“别具一格”,有时不易为公众普遍接受,他们的追求难免孤独。这就要求编辑开阔眼界胸襟,博采众长,兼容并收,对多样的作品一视同仁,跟各路各类的作家广交朋友。编辑应是千姿百态之美的鉴赏者和传播者,应成为个性独特作家的知己与知音。
文学的生命在不断革新,革新的脚步大都在探索中迈进。而思想的探索有时难免偏颇,或者陷入朦胧混沌。反映在作品里,很可能会出现让人一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景。而艺术的本质,恰就在似与不似之间。对这状态,评论家会梳理,进行明晰阐释。编辑则沉溺揣摩品味,以求与作家感性上生发共振共鸣。艺术形式的探索,有些作家倾心尝试一些读者尚不习惯的变革。对此,编辑也应心领神会,尽可能使自己并引领读者去认知认同,以使文学在不断地革新中前进。
草台班子出名角,作家未必进科班。编辑却最好科班出身,在文化、文学和文字的修养上,足以应对作家评论家。在创作和评论方面,都有一些实践经验。编辑把个体劳动的初创之美,转化为公众参与的再造之美,作为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的中介,使作家价值得以兑现,让读者需求得到满足。编辑以创美感知进行审美判断的技艺,以审美方式促使创美落实的能力,是一般作家评论家未必能替代的。因此,编辑也是一支队伍,可以跟作家和评论家平起平坐的专业队伍。
作为第一读者,编辑关乎文学新人新作能否及时脱颖而出,关乎我国作家队伍能否不断壮大升级。作为职业读者,编辑既是代表又是向导。读者类型众多,又好追求时尚,编辑以其所发作品的美好面貌和严整阵容,吸引他们关注,避免趋时媚俗,从而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所以,我国文学编辑总体的审美取向,在一定时期和特定范畴里,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品位和态势。从发展的角度看,常得风气之先,总领风骚于前,编辑既是现状的知情者,又是史实的见证人。
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新潮迭起,一再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瑰丽景观。网络文学的迅猛扩展,使传统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人新作接连出世,只在鼠标点击之间。打磨稿件,已成过去,似乎编辑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网络终归也会有人管理,总不至于容忍黑或黄色铺天盖地。而网络的清洁人员,工作实质与编辑相似。而若从能更快发现文学新生力量而言,网络开辟广阔无垠的竞赛空间,时不时有新作新人夺目,就更离不开编辑从电脑屏幕上选优拔萃了。
然而,当新一代编辑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新贡献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兴旺,社会上商品化之负面影响,对编辑这一行当也有了些浸染。近年国情民风,求名胜于务实。编辑无名,不甘冷落,顺应潮流,改弦更张。对一般作者,是“老爷”和“老板”,把稿件予夺当交易筹码;对名家大腕,是“清客”与“掮客”,在精神产品商业操作中逐利求名。编辑真正应有的名声,也就愈发不值钱了。长此以往,还会有谁肯于为他人作嫁衣裳?
但我的《人民文学》,创办于开国当月的《人民文学》,任它风花雪月,我自岿然高洁,从来无愧为人民的文学。这本期刊的编辑同仁,发扬优良传统,铺展崭新画卷,在充实《人民文学》的权威性和先锋性上成就斐然。回顾来程,瞻望前景,我满怀信心,《人民文学》将不断迈进提升,永远是百花齐放领先、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时代的人民的文学。(文/崔道怡 编辑家,《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