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老北京的风筝情缘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小宇
分享到:    

    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艺儿。闲暇时候,遇到天空透明度良好、风力恰当的日子,老北京们总喜欢到空场儿上放上那么一两只,有带着孩子全家出动的,当然也有自己个儿放的。放风筝其实就是牵着根线,让风把风筝吹上去,技术好的不出片刻,整盘的线就只剩下了线轱辘。看着天上远远的一个一个小黑点儿,整颗心也跟着风筝飞上去,变得高远了。

    前两天,去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看见了几家卖风筝的,和他们聊了会儿,学了点东西,在这儿我跟您说道说道。要说起咱北京风筝就不得不提“曹氏风筝之争”。争论的起因是这样的,相传1943年,一本叫《废艺斋集稿》的书曾在北京短暂露面,该书共8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了43种风筝制作方法,书的署名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说此书被一个叫金田的日本商人买到手。为了证实真假,他找到了北平国立艺专日本雕塑教师高见嘉十鉴定。高见嘉十不但鉴定而且还组织几名老师和学生,用26天时间,抄录了此书部分内容。后又据著名学者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确属曹雪芹的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对自古以来有关风筝制作的技法和经验做了详尽的总结和梳理,并且每种风筝都配有彩图、骨架图,风筝制作关键性工序更是编成口诀方便人记忆。

    据说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时至今日,曹雪芹书中提到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已经成为风筝的主要制作工序一直被风筝艺人们沿用着。这就是后世流传极广的“曹氏风筝”。据当时参与抄录和临摹《废艺斋集稿》的孔祥泽老人说,金田得知该书价值后,很快就带着它没了踪迹。那个时候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和收藏意识都不强,让这个也算是孤本的名人手稿生生被一个日本人买去了。

    前面说到游国恩考证《南鹞北鸢考工志》是真的吗?那又有专家说了:孔祥泽提供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自序道:“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但是查阅了当年的《晴雨表》,证明这年除夕北京地区没有下雪,“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显然不符合事实。

    “曹氏风筝”真真假假各有各的说法,还都引经据典理由充分,但总归因为原书没了踪迹,所以无从考证。老百姓听着各位学者专家争辩,非但没有影响对北京风筝的感情,反而因为“自家的孩子”能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响当当的曹雪芹挂上钩,而平添了一股自豪感,更加喜爱。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大”字形的沙燕儿,又叫京燕儿、扎燕儿,老北京那句“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说的就是它。据曹氏风筝传人孔令民说:“每个沙燕造型都有象征意义。短小肥胖的‘雏燕’象征儿童;宽大的‘肥燕’象征男性;颀长的‘瘦燕’象征女性;‘比翼燕’则代表夫妻百年好合。”敢情一个小小的风筝造型,里面竟然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连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都选了它。另外,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风筝”,咱“北京风筝”现在又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愿我们北京的风筝能带着京味儿文化,带着民族艺术越飞越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