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走近拉萨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黄邦在
分享到:    
    古城拉萨一游,可说是很多内地人长久的期待,而真正成行却得费一番周折,甚至还需要一定勇气。据去过拉萨的人讲,具有克服高原反应的身体条件是进藏的首要因素,其次还要准备一些药品,以防感冒。当我们飞抵拉萨后,才觉得这些担心和准备并非多余。

    拉萨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天空特别湛蓝,云朵特别洁白,空气特别清新,而艳阳天下的紫外线也显得特别强烈,那首熟悉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旋律不时在耳边萦绕。但这种美好的感觉在我们到达拉萨半天后就有所减少,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有了轻度的高原反应:头痛、气短、胸闷、心跳过速。当然,最可怕的要数感冒。曾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的我,建议大家最好去医院打青霉素排毒,或者把带来的感冒冲剂、消炎药等药物吃一点。这时,大家互相提醒最多的话就是:“千万别感冒,一切为了在高原拉萨的旅程顺利和愉快!”

    在拉萨,我们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氧气袋最受刚进藏的人青睐,因为高原反应的缺氧症状需要靠它来消除,所以在我们一同来藏的人中,除了两位年轻人未曾使用过氧气袋外,其他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而我还算稍微好一点,仅攀登布达拉宫石阶时和在拉萨第三天晚上因缺氧而头痛难忍时才吸了两小袋氧气。

    未到拉萨时,原以为饮食可能难以符合我们的口味,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然拉萨地处高寒地区,过去一直以酥油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为主,蔬菜也只有大白菜、土豆、萝卜之类在市场上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拉萨人餐桌上的食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并逐步向营养化、系列化和科学化迈进。如今,拉萨人的主食除酥油、糌粑和牛羊肉外,还有鸡鸭等其它肉类,改变了过去只喝酥油茶、吃牛羊肉、吃糌粑的饮食习惯。现在,拉萨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很多,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根本不用愁没有菜吃。

    在拉萨这座城市里,值得我们观赏的景点还真不少,除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外,还有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等景点。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地,并在拉萨最热闹的八廊街买了些独具特色的纪念品。

    据导游介绍,布达拉宫始建于唐朝时期,当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便开始修建此宫,后经历代扩建,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辉煌与壮丽。布达拉宫分红宫、白宫两部分,木石结构,在红山上修筑,雄伟而高峻,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八廊街是拉萨城区的中心,由东、南、西、北四街围成,大昭寺居于中央。据考证,大昭寺始建于文成公主入藏后,寺前有传说文成公主亲手栽植的公主柳、唐蕃会盟碑等古迹。

    美丽的古城拉萨给游客最大的感受是整个拉萨市,乃至全西藏,在依法保护自然生态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介绍,为保护这些古建筑,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间人士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同为保护这块全国罕见的污染甚少的土地付出了艰辛努力。因此,在我们畅游清新明净古城拉萨的同时,也不禁对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