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为了西藏的未来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长 征
分享到:    

    为了西藏的未来

    拉萨市第六中学位于西郊,远离城市的喧哗,附近居住的大都是刚农转非不久的农牧民。第六中学是一所以培养农牧民学生为主,实行“三包”的寄宿制学校。1998年开始招收农牧民学生,招生地点仅限于拉萨市辖区内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马乡、德庆乡。这三个乡是堆龙德庆县最偏远的乡,尤其是马乡和德庆乡,它们已位于拉萨市纯牧业县的当雄边界,距第六中学有50多公里。学生愿意离开那终年不灭的充满热气的牛粪火炉吗?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温暖亲情吗?再说,当时的第六中学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先不说办学条件,就连校舍也是1978年10月始建时的铁皮危旧房,冬天不能挡风雪、夏天不能遮雨水。有的群众还说出第六中学哪像一所学校,连道班都不如的风凉话……由于第六中学当时在拉萨市中学中算是最差的一所中学,全体教职员工才18名。教师也不安心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以各种理由向校方提出调离,再加上流言飞语,上级也对第六中学失去了办学信心,准备拆掉改建其它项目。你想一下马,这样的中学,招生地点那么偏远,进校生大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家长们舍得自己的子女一下离开朝夕相处的温暖家庭到学校寄宿吗?他们放心吗?这可难坏了学校领导,经过学校与拉萨市政府多方做工作,第六中学终于在1998年完成了招生100名的任务。

    1999年,第六中学为了帮助城关区普九,又招收城关区夺底乡、纳金乡、蔡公堂等三乡的200余名学生。

    学校是以农牧民学生为主,实行“三包”的寄宿制。首届学生于2001年圆满毕业了。这时候,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包括一些城里的家长们才基本弄懂“三包”的含义。这时候他们开始后悔了:怎么当初没有送自己的孩子去第六中学读书呢!原来这“三包”是党和政府对西藏农牧区儿童的最大关爱,为了西藏的未来、为了西藏更快的发展、为了西藏更美好,中央下拨专款到各级财政,对农牧区儿童实行包吃、包住、包学杂费甚至作业本。

    拉萨市第六中学党支部、校委会为了让学生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采取了全封闭式管理措施,每两周学校放一次假,由堆龙德庆县专车接送,第六中学老师负责护送,返校时由德庆乡派人护送回学校。

    2004年是拉萨市第六中学变化最大的一年。在拉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第六中学彻底告别了昔日的铁皮危旧房,一栋栋框架结构的新式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员工生活区拔地而起,高楼林立的学校让人焕然一新、精神振奋。全校师生还坚持义务劳动两年之久,完成了学校的绿化工程。

    第六中学不辜负上级的希望,积极主动创建和教学有关的软硬件措施。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学校现在已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理化生实验设备齐全,设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电教室等。每一个班都实现了“班班通闭路电视”;每个办公室实现了局域网,完全可以连接英特网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第六中学能有效地接收外界的新事物。由于农牧区学生的基础薄弱,有很多学生进校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平均汉语文2.8分(满分100分),面对学生的基础成绩,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在抓管理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加大教师们的课外辅导,暑假里教师们要完成对学生的补课任务。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付出汗水必然收获丰硕的果实。2009年毕业班198名学生全科平均分数290分,其中12名达到内地分数线,23人进入拉萨中学,剩余学生分别考入北高和本地其它高中,升学率达百分之百,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拉萨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干部、群众、家长们面对一所以培养农牧民学生为主,实行“三包”的寄宿制学校这10年来的巨大变化,无不感到十分的惊异。从1998年的1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850名学生,从做思想工作到招生入学,从定点招生到各地市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变化真叫人咋舌!

    现在第六中学拥有教职员工74名,学校占地面积25910平方米,固定资产831万元,学校各方面的设备都实现了现代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下,拉萨市第六中学又提出了创建拉萨市寄宿制示范学校的更高要求。即:创建办公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夜幕降临,一间间教室里闪烁着明亮的灯光,学生整齐地朗读着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