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年货
现而今,市场繁荣,物丰货盈,老百姓的日子仿佛天天在过年。但临近年下,昔日老北京城喜气洋洋年货摊,又不时浮在眼前。
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老北京人把这一繁忙现象叫做“忙年”。春节备年货,内容十分丰富。民谣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新布衫,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其实年货何止这些呢。《春明采风志》载:“凡年终应用之物,入腊,渐次街市设摊结棚……门神、挂钱、字画、对联、佛花、鞭炮、蜜供、元宵、鱼虾……风筝、纸牌、走马灯、拈圆棋、江米人、太平鼓、童玩之物,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年货摊是为普通老百姓预备的,有钱的大户人家在过年前都奔有名的老字号、老店铺采买年货,此时这些买卖门庭若市。而市井百姓,小户人家里办年货,又近便又便宜、品种又全乎的有两大去处——街上年货摊和隆福寺、护国寺等庙会的年货市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东直门内。每到年下,东直门大街一路往西,北新桥、交道口、鼓楼东大街,不仅横向,纵向的北新桥、交道口南北大街,鼓楼至后门桥大街,各色年货摊鳞次栉比。既有买卖家店铺门前支摊的,更有临时搭大棚专营年货的。这条大街有它的区位优势,离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都较近。
腊八之后,不少农闲的近郊农民和专卖节令商品的小贩,便云集这里或沿街叫卖,或摆摊支大棚卖年货。年货摊上的年货也是五花八门,吃、喝、穿、戴、用及过年用的用品、饰物、摆设,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春节,从年三十“除夕团圆饭”到“破五”的饺子,还要包括过小年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除夕辞岁祭祖的蜜供、萨其玛、果脯蜜饯、干鲜果品,都要想着采买,或者“请”回来。
吃喝食品是年货中的重头大戏,一则那年代平日人们肚里油水少,全盼着过年节改善呐;二则过大年“破五”前,大部分商店不开业,不备足吃喝万万不可。年货摊,年货市场,鸡鸭鱼肉、年糕糖果、炒瓜子、炒花生、时令蔬菜、炸豆腐、冻柿子、冻海棠、蜜柑橘、苹果、鸭梨,到处都是。年货摊最充斥“年味”的要属卖年画、卖春联、卖皇历的,还有受孩子们欢迎的爆竹、灯笼、刀枪玩具、空竹、风车等。而卖绒花窗花的摊位,也会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尤以大姑娘、小媳妇居多。
当年一到年底,城里不少闹市,大街都设立年货大棚,很多副食店还组织“年货车”走街串巷,方便居民买年货。无论是年货大棚,还是年货车前,人们兴高采烈地排队凭本购买冻带鱼、冻肉及下水、花生瓜子、黄花木耳、香烟糖果,此情此景,记忆犹新。
买年画
小时候,在春节前家家都会买几张年画。民谚说:“二十四,扫房日”。这一天,一家人会随着大人把屋里的家具、衣物被褥搬到院里,同时,也要把陈年的旧画撕掉,准备张贴新画。平房的东墙,被人们视为正墙。过去讲究的主,都会在正墙上挂一幅山水、人物、花鸟画,称“挑山儿”。我们家的东墙上,一直挂一幅领袖像,还带着木框。待把房子扫完后,先把领袖像擦干净挂好,我们再根据新年画的画幅大小,画的内容,个人爱好确定粘贴的位置。待年画贴好后,整个屋里都会显得干净,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充满过年的喜庆气氛。
家里人买画,各有特点。伯父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对于买画,有自己的选择。他买画,爱挑穿着红兜肚的童子抱着大鱼喜笑颜开的《连年有余》,预示家庭生活富足;还有就是衣食无忧、仓满囤流的《大丰收》;期盼老人长寿,额上鼓个大包拄着拐杖满面微笑的《老寿星》、《百岁挂帅》,以及改编自京剧的《苏武牧羊》、《回荆州》、《铡美案》、《空城计》、《岳母刺字》、《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他买的画,我们都不大喜欢,这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于是,伯父有时就对着画给我们讲故事,比如《苏武牧羊》,画面上寒风萧瑟,地上铺满冰雪,苏武着戏装,持着一杆长鞭,鞭绳上还有许多绒球似的东西。伯父便给我们讲,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但始终不忘故国;讲《岳母刺字》,让我们对岳飞的精忠报国有了粗浅的印象。伯父讲的这些东西,那时我们似懂非懂,但在脑子里留下了印象,应当说,我们学历史,是从年画开始的,以后成年后,才对画上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对苏武、岳飞从心里敬佩之至。讲《秦琼发配》,使我知道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出自秦琼之口。“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也出自一幅画,但被我忘记了。
在家里姐姐老早就分担了家务,也有资格参与家里的事情。她上街买画,喜欢买身穿铠甲、头戴毡笠、跃马横枪、英姿飒爽的《木兰从军》;买梁红玉身披戎装、腰佩宝剑站在船头,背后是丛杂的战旗,面前是一面大鼓,手持鼓槌,英姿勃发的《金山战鼓》;还有《邢燕子》,画面上邢燕子短发,面向前方,带着笑容,显得很健康,怀中抱着一捆麦子;此外,《白蛇传》、《西施浣纱》、《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姑嫂英雄》等,都是她爱选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弟兄也有了上街买画的资格。哥哥们买画,有头戴罗帽,身穿胯衣,气宇轩昂,一手按住虎头,一手扬拳欲打的《武松打虎》;头梳抓髻,腰里围着莲花瓣,脚蹬风火轮,身上红带飘逸,一手持枪,一手抓乾坤圈的《哪吒闹海》,还有《劈山救母》、《草原铁骑》;头戴雉鸡翎,身穿黄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稍后,在全国热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被制成年画出售。小伙伴们也学着剧中的爬山虎念台词:“东来的和尚树下眠,两耳如扇嘴朝天,定是八戒来开路,必有唐僧在后边”。
有一幅画,名字忘记了,画的背景是井冈山,山上绿树葱茏,一个小红军,满脸稚气,身背小马枪,一脚蹬在一块石头上,一手执着军号,正昂首吹号,激励部队冲锋,这幅画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今在脑子里萦绕。以后,我一直有个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去一趟井冈山,看看那个小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以后参加工作,虽然也有机会外出,九江、南昌都去过,唯独没有去过井冈山。待以后退了休,一定自费去一趟井冈山,了却童年时的一个心愿。
还有许多画,其中有一幅四扇屏,题目是《小女婿》,是宣传新婚姻法的。我还记得这样几句词:“杨家村,杨香草,人又好,手又巧,能绣一对鸳鸯鸟”。另一幅画,我清楚地记得,画面是几个外国人,有一个老外,秃顶,正扬着手,哈哈大笑。我们管那幅画叫《苏联老大哥》。
那时每天放学,我要经过一个新华书店,每到腊月初,店里都要悬挂许多年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有一回下着小雪,天气又阴又冷,走进新华书店,有一幅《曹冲称象》吸引了我——画面上有一池水,水边长满荷花莲叶,水中有一大船,船上站着一头大象,曹冲头戴束发紫金冠,正蹲在船上刻标记,我喜欢曹冲的聪明和画上的色彩风景,就买了下来,价钱是一毛三,这是我第一次买画。
年画,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带来了色彩、乐趣,也教我懂得了一些知识。有些历史故事,就是从年画中得到了最初的印象,它既美化了我们的家居环境,也见证了一段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前进,年画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童年贴年画,赏玩年画的快乐,却永远留在记忆中。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