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滕王阁走笔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网    记者 王汉梁
分享到:    

    任何名胜,若没有文人生花妙笔的点染,绝不会令人如此牵肠挂肚。就说滕王阁吧,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我会怀着那么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去看一看吗?

    到了南昌城西北角章江门外,我一边这样自问着,一边寻找这座名楼。

    好哇,远远地就见到它了,果然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崇楼高阁,真是名不虚传!那层层叠叠、飞檐斗角、高耸云天的雄姿,比我原先想象得还要魁伟绝特。

    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披着雨衣,绕过威严矫健蛰伏欲飞的铜游龙与吊在龙架上巍巍庄严的大铜钟,走过瞪目呲牙的铜狮身旁,逐级登上名楼前那宽阔气派的台阶。仔细想想,青史留名的崇楼高阁何其多也,可惜都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漫漫烟尘中沉没了。偏偏这座滕王阁千百年来却是屡毁屡建,重建竟达二十九次之多。其间,元代重建过二次,明代重建过七次,清代重建过十三次。我现在看到的这座楼阁便是在参照了历代滕王阁的样式之后,融汇吸收了它们的各种优点重建而成的。那气势非凡的飞檐翘角与黄色琉璃瓦,那富丽堂皇的画梁雕栋与历代宗师题写的匾额,加上沿江一带由名花异卉、亭台楼阁组成的大片园林,使得这座名楼散发出一股横空出世般的气概。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座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名楼就像个不倒翁似的一直矗立在赣江边上。创建此楼者乃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这个喜欢吃喝玩乐的纨袴公子有一天来到赣江边,发现了这个好地方,便兴冲冲地授意在此建一座供他饮宴游乐的楼阁。大功告成时,李元婴正好被封为滕王,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滕王阁。然而,后世来此的游人,却谁也没把他放在心上,走进去后,先要驻足瞻仰的竟是一篇位居正中的千古名文。

    1300年前的一位天才少年,曾意气风发地登上此楼,即席挥洒神来之笔,龙飞凤舞,气吞山河,当众写就一篇令满座衮衮诸公大惊失色、疑为天人之作的文章。因为这一份骄傲,这一个奇迹,这位青史留名的天才少年才一直被人视为天人。这座名楼也因此有了灵气,每遇治世则兴,乱世而衰。它似乎有着金刚不坏之身,在兵燹刀火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死而复生。

    天虽在下雨,成群结队而来的游客还是很多。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旅行社发的太阳帽,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塑料雨衣,跟在手拿电喇叭的导游后面,一层楼一层楼地簇拥着参观。我跨出雕花落地长窗,走到室外环廊,凭栏远眺。这个楼阁的位置正好在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负城临江,遥对西山,但见江山如画,帆影点点,气象寥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王勃就是站在这儿触景生情写下的。我脑子里忽然跳出一副乾隆年间南昌太守李春园写的楹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我觉出这副楹联非常贴切地写出了每个登临者的心情。

    文章来源: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