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雨中南充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    
分享到:    

    雨中的南充,一切似都在烟雨的迷蒙中,沿嘉陵江中游顺流而下,直垂的雨珠落在车窗上斜斜地滑动着,将窗外南充市及其周边县区的轮廓一点一点地涂抹着,在雨水溢过的净面显现着锦屏山的庙宇、阆中古城的飞檐与古巷,在这古巷中影影绰绰行走着的、戴着硕大斗笠,挑着一担子干辣椒或是嫩尖冬菜的乡民。这古城下弥漫着糖麻花、薰板鸭和张飞牛肉的香气。似油麻般编织出的褐色屋顶,在斗状的屋脊两侧折叠着、拼接着。据说,这屋檐下有六十多条街巷交错其间,走在雨湿青石的窄巷里,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形容此情此景真是太恰如其分了。从这青石巷比邻而接的张家大院、马家大院与蒲家大院、孔家大院等环环相扣,形成了阆中古城天井连天井、堂屋护耳房、后院托绣楼的独特景观。这墙角庭院中又渗透了多少卖油郎与绣花女的故事呢?同行的散文家周晓枫是第二次到这深巷老宅来采风,她说,她被感染了。

    雨仍在下,雨中的蓬安飘然走来了大词赋家司马相如的身影,其就如在《子虚赋》所言“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田”之状。这里是司马相如“交情通体心和谐”的生灵诞生之地。诞生在舟口镇、小锣山还是后盖的财神楼里,尚不得知,我不太相信现蓬安境内他的故宅在兵荒马乱的历朝历代后仍存。但他足迹走过慕蔺山、相如里、洗墨池、琴台等遗迹都还在,是他曾生存的梦通玄化之地。司马相如同卓文君的绝俗之恋,私奔出走,相如笔下《琴歌》所唱“何缘交颈为鸳鸯?胡款倾兮共翱翔”,寄托了他欲与文君远奔双飞而去的清空之情。而他写给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玉珠之言,又渗透了怎样的长相思。谁说封建时代的人就必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斯年就必遵守——相如与文君早投奔了自由。相如文君落魄求生,当垆卖酒,又显示了川人为官坚劲,落草淡若的境界。

    细雨沿阶而洒的万卷楼耸立在玉屏山的山顶,此可谓是南充人最为引人骄傲的地方了。被誉为三国文化的源头。当地的散文名家曹雷曾写过《周日到玉屏山去看万卷楼》一文,而这一刻,他就在我身边操着川腔娓娓道着万卷楼的演变。这万卷楼是《三国志》撰者陈寿少时读书的地方,建于蜀汉。县志有记:“晋著作郎陈寿归隐于此。陈寿万卷楼在山侧甘露寺。”想必陈寿并不只是少年读书在此。但曹雷君的川腔介绍万卷楼旧址在石柱山、石材山间檬子垭下果山脚的金绿山腰的绕口,让我听上去总有些迷迷糊糊的。登上1990年重建的万卷楼,首入眼帘的是身着汉服的方队男女在童声朗读着诸葛亮的《出师表》,这声音飘荡在通顶台阶两侧的魏蜀吴的旗旄旁,三国的氛围便扑面而来。龙显昭教授为新万卷楼所书“……写汉晋楼阁之规,体承祚高洁之志……夫陈寿一代史才,沈滞累年,频遭排摈,而后之者莫不仰其风操……”的记述,概括其貌。惟有这楼后张飞身首离异的躯干之墓草木茂盛,让人感慨。据说,“文革”时,破“四旧”的红卫兵欲要扒掉此墓时,一阵雷声滚过,令其惊诧罢手。同行的蒋子龙言,此乃证明南充人尚存厚道之德。劫难蒙心之刻尚能改邪反省,这或许也是陈寿史才文德所养吧!张飞的首级传在水漫三峡的云阳,两地为何不能让古人尸首归一、入土为安呢?这是陈寿写《三国志》始料未及吧!

    笼罩在雨幕细飞中的锦屏山上的白塔,供奉着天文学家、历法家落下闳的灵位。西汉人落下闳制《太初历》、造浑天仪,弹指日月星辰之光辉,开春节之欢庆大门,让历朝历代火树银花缤纷照天,喜气盈门。但那仿古的深红色的木砖塔何以又称之为白塔呢?将科学家的灵位与毗邻的佛像石雕呼应在一起又喻示着什么呢?年少时读历史书,总误记成祖冲之是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者,现在才知北京东便门古观象台上的这知天灵地之物,原就是这位西汉人氏想入非非弄出来的。南北朝时的祖冲之是圆周率和《大明历》的发明者,二者异曲同工,其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星辰,现今都闪烁在宇宙中。

    南充尚有民主斗士张澜的故居和位于东北部仪陇县的朱德故居。但最让同行的老作家从维熙急于想要拜谒的却是胡耀邦工作过的川北行署办公厅。曾被打成“右派”一度关在监狱里的从维熙想到胡耀邦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铁肩担道义,拨云见日,不禁潸然泪下。但胡耀邦在四川师范学院校园内工作的旧址,实让人感到寒酸,办公室让院长占着,如不是被一块铜牌标示着,实难让人看出这是统辖整个川北行政长官办公的地方。

    雨中的南充,气候是凉爽甘甜的,绝无湿闷燥热之气。特别是在那历史文化气息的滋润下,浓淡深浅都变得朦胧而又清晰起来。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