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吃苦是记者最应具备的素质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西藏商报新媒体中心 张静
分享到: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吃苦。

    吃的苦头越多,就能让你跑的地方越多,你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就越多;吃的苦头越多,就能让你总是把相机举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零距离的图片总会让你获得更多的赞誉;吃的苦头越多,就能让你深刻体会到当事人的所有辛酸,心灵上总会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我们这周《人文周刊》版块的内容被定格在北郊的流沙河,书籍和网络上关于这条河流的内容很少,究其原因在于,这条河流虽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背景,但是由于熟知这条河流的人寥寥可数,加之河床早已干涸,流沙河这一名词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骑上单车,我们踏上了寻访流沙河历史的征途。之所以选择这种交通工具,是因为只有单车才能适应北郊那坎坷的路面。到了北郊的夺底乡,我们先后问了几个当地的居民,对于流沙河的过往他们并不知晓。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干涸的河床袒露于地表,河床的高度与地面基本齐平,河床内密集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两台挖掘机正在河床上施工,河床上还搭建了好几个帐篷,军绿色的帐篷外是在这里施工的几批四川人。关于流沙河的历史和源头,这些工人几乎无人知晓。为了寻找流沙河的源头,我们继续向上游走去,由于路面崎岖,自行车无法通行,我们索性将单车停靠在了河床上的一个帐篷旁边,决定徒步前行。

    在夺底二村的乡政府我们找到了在流沙河发洪水期间曾参加过抗洪的工作人员邢鑫宇,他给我们讲起了2010年7月那场肆虐的洪水是怎样的恐怖,他们又是怎样在雨夜中加固河堤,挽回损失的。邢鑫宇告诉我们要到达流沙河的源头,开车都还需要1个多小时,像我们这样子徒步前往估计今天都很难回来。为了能在今天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临时改变了采访路线。据邢鑫宇介绍,山下的圣康医药厂和雪山矿泉水厂是受灾很严重的两个工厂。在圣康医药厂,正在电脑前工作的采购经理王康给我们展示了2年前发洪水期间,他们的工作人员在仓库中抢救药品的照片。但是2年过去了,现在药厂的工人大部分已经变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谈论当年的洪水了,为了防止洪水再次来袭,圣康医药厂已经加固了北墙,仓库也已经进行了修葺。

    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流沙河的历史,我们决定沿着河道骑单车到流沙河的终点拉鲁湿地,沿途的风沙很大,随处可见的施工现场还时不时地刮起一阵阵的泥土。由于路况实在太差,我们还要时不时地下车,用手提着单车过一些坎坷路面。时至傍晚,我们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到达了拉鲁湿地,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打捞泥沙工作的李润生,了解到了关于流沙河里泥沙如此之多的原因。

    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搜索关于流沙河的资料也许只能让你在别人的思想中无法自拔,只有亲历现场,用眼睛去记录,用内心去思考,你才会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流沙河,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吃苦的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