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14路公交车到夺底乡幼儿园站下车,步行不多远便到了卓玛的缝纫车间。唐人有诗歌称颂绝妙的仙境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借来形容卓玛的缝纫车间正好适合。这座用来开设残疾人缝纫车间的藏式小院暗藏于林阴小径深处,道路两旁生长的满是郁郁葱葱枝干结实的松树,树下是大朵大朵零星开放的白色野花,当地村民饲养的牛羊三五成群分散在林间,耳畔时常传来动物原始而野性充满着青草香气般的鸣叫,掩映着林中深处那一面白色的砖墙——这便是卓玛的残疾人缝纫车间,住有5位残障姑娘,在这个温暖的新家里她们既是在工作也是在生活。
五朵金花之家
推开小院的大门,会察觉到一种令满身浮躁一齐沉淀下去的安宁,眼前出现的两间大房,左边一间是宿舍,床头接床尾安置了几张床铺,一张简易的木桌,满当当的橱柜旁放了简单几样炊具;右边一间是缝纫车间,灯光不算太明亮,摆放了3台小缝纫机,墙上挂满了姑娘们已制作成型的民族手工艺品,墙角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和半成品的包,整间未经装饰的房屋被点缀得像是一片春日的花海般耀眼。
住在这里的5位姑娘,除了卓玛能良好地与人沟通以外,其他4个心灵手巧的姑娘都患有听说方面的一些障碍,或不能听,或不能说,于是身材瘦小行走不便的卓玛,便成了整个车间至关重要的传声筒,其他姑娘与外界的交流完全需要依赖卓玛的手语来翻译。看这几个藏族姑娘亲密无间地住在一起,简单一个手势就可以了解对方在诉说什么话语,让人误以为她们必定是相熟多年的老朋友,彼此之间才能如此信任。不料一经询问才得知,原来这4个与卓玛年纪相仿的女孩——曲珍、次珍、朱姆、丹增曲珍,都是她在西藏自治区残障人士协会当志愿者时结识的,大家从初识到住到一起不过短短2个月时间。
卓玛出生于1993年6月2日,这个尚且不满20周岁的女孩,曾在2010年的夏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援助,前往印度学习了11个月的项目管理。回国后卓玛一直有一个梦想,即希望自己能够经营一个咖啡馆,聘请一些残障人士,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在认识了这些患有视听障碍的姐妹后,卓玛经营咖啡馆的计划暂时被搁置在一旁,为响应西藏自治区残障人士协会的号召,卓玛成立残疾人缝纫车间,专做手工包之类的民族手工艺品。如今卓玛的梦想是盼望着让缝纫车间闯出一个名堂,以便聘用更多的残疾人,她渴望为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创造出更为良好的生活条件,因为她深知残障人士在就业时要承担超出常人几倍的压力和委屈。
比如次珍在进入缝纫车间以前,曾在一家餐馆里工作,会做中餐、西餐、尼泊尔餐的次珍在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学习了一手娴熟的烹饪技术,并考取了厨师证,结果在餐厅工作时既要当厨师又要当服务生还要当清洁工,扫地、洗碗、擦桌子都是她分内的工作,每个月却仅有400元的收入。有时候客人见她在擦桌子顺口点了单,她听不见,还要挨老板的骂;因为听不见,摆放物品时次珍常以为自己是轻手轻脚,在外人听来却总要埋怨她干活时动静过大;又因为听不见也说不了话,其他服务员打碎了盘子,时常被栽赃在次珍的头上。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领着这份付出与收入完全不对等的薪水,次珍仍然坚持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直至她在西藏自治区残障人士协会遇见了其他3位拥有同样遭遇的姐妹,又遇见了善良而胸怀梦想的卓玛,最终遇见了这个温暖且教人深为动容的缝纫车间。
缝纫车间是爱的结晶
据卓玛介绍,这4位姐妹没有一个人是拉萨本地的。次珍来自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曲珍来自墨竹工卡县,那曲的朱姆亦患有视听障碍,并且安有假肢,姐妹们甚至还没弄清楚丹增曲珍来自哪里。卓玛说次珍她们在想家的时候就会委托自己给老家打电话,她们在旁边用手语表示一句,卓玛就透过听筒向电话那端好姐妹的亲人们翻译一句。“其实她们给家里打电话只是一种慰藉与寄托,仿佛自己还有回去的地方,在那里有家人在等着她们。虽然从小到大,她们并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本应具备的社会常识。她们只知道,有人对你笑,就代表他是一个好人,这个笑容就表示他对你好,她们甚至还没能区别清楚笑也分为很多种,很多时候其实是嘲笑。”凝视着一旁纯真无邪的好姐妹,身患残疾的卓玛像一位家长一样脸上写满了悲凉。“大家管我的妈妈叫妈妈,车间里没有电视,大家想看电视了就到我家来,然后一起做饭,吃完了再回车间来。我欣慰的是她们从不把车间当成工作的地方,每次外出回来,都说我们回家。”
卓玛说,自从缝纫车间成立以来,一日日步入正轨,她时常抱怨的困扰就是每天的觉不够睡。现在卓玛每天早上8点起床去协会上班,下午6点半左右回到家,次珍会做好可口的饭菜等她回来,然而扒拉几口咽下肚,卓玛又要开始张罗着晚上的工作。布料不够时她要骑着小车出门去进货,车间太偏远,许多人找不到,一旦有手工包做好,她便要将成品拿到八廓街上去售卖,每晚忙碌完躺到床上基本都是深夜两三点。但是自己辛苦,姐妹们更辛苦。车间规定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下班时间是下午6点,可每每卓玛下班回来发现大家都还伏在缝纫机前埋头苦干,叫她们休息,她们集体很有默契地摆摆手,向卓玛强调她们要“做完这点活再休息”,结果时常加班到深夜,然后熬得两眼通红。
卓玛说,缝纫车间给每个姑娘的工资目前暂定为800元,第一个月车间刚成立,手工包没卖出去几个,姐妹们把领到的工资又退了100块回去。说到姐妹情谊,卓玛的眼睛渐渐湿润,仿佛是一头穿越雨季的鹿:“我始终觉得,好心人永远是多数,当初我的情况被报道后,我随即便感受到了社会上深切的温暖与关爱。我接受手术是免费的,车子是好心人捐给我的,包括去印度留学的机票、学费、生活费都是免费的,今天我能带领几个姐妹经营起这个缝纫车间,是社会大众对残障同胞们爱的结晶。”
卓玛姐妹们的缝纫车间像是一个忙碌地转个不停的风车,源源不断地发着光和热。卓玛和姐妹们周一至周六上午工作,下午结伴去洗澡买买东西,周日西藏自治区残障人士协会会为她们安排一些培训或者组织一些趣味活动。卓玛从不认为残疾人不能靠自己生活,她说,“你看,在西藏的大地上,每一寸天空都是蔚蓝色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