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艺术家的品质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许娟
分享到:    

    “大美西藏”的专题做了好几个月,终于在本周完成了最后的篇章。其间,我借工作之便,采访了区内许多著名的摄影家、画家、音乐家、作家,也受教了许多,尤其是他们对待艺术方面严谨认真的态度,实在让我这个对工作得过且过的人汗颜。

    记得采访摄影家车刚老师时,他一边翻着自己电脑里的照片,一边陶醉地向我讲述它们都是在哪里拍的,甚至连当时发生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选择见报的照片时,每一张都是他想跟大家分享的,难以取舍。从他认真的脸上,我看得出,每一张经他之手拍下的照片,都像他的孩子一样令他疼惜。

    摄影家扎西次登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第一次采访他时,他随口向我提起:“你把你这期间采访的东西整理一下,都能出一本书了呢!”那时候我在报社才做了半年多,能把每周的稿件任务按时完成,就已经很满足了,哪还有出书的宏伟梦想呢?我敷衍着笑了笑,扎西次登老师却又认真地重复了一遍:“真的,你整理一下,肯定能出一本书。”从他认真的表情里,我明白了为什么他的照片拍得这么好,一个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梦想、有目标的人,才能一步一步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一次找作家白玛娜珍预约采访的时候,她很认真地要求我先提供一份采访提纲,以便她事先做准备。她的理由是:稿子出来之后,也许会有别的媒体转载,万一有不合适的地方,传播出去不太好。时间紧迫,我草草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发了过去。没过几天,白玛娜珍就回复了,她竟然很认真地书面回答了我的问题,这让我很感动。过了两天,她说看了之前的回答,把一些不太合适的措辞修改了,接着给我发了一份修改稿过来,修改过的地方全部标注了出来。从她接二连三的修改中,我看到了她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把采访稿发给作家陈跃军时,他立刻纠正了其中的一个问题:《见与不见》这首诗不是仓央嘉措的,作者另有其人。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这首诗是仓央嘉措写的情诗,连《读者》杂志都把这首诗署名为仓央嘉措。于是,我也信以为真。但是,陈跃军告诉我:不是。我仔细查阅了网络资料,得知真正的作者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广州女孩。从陈跃军的这份执着中,我读懂了他对诗歌、对仓央嘉措的尊重。

    我不知道,成为一个艺术家需要多少天赋异禀,但是后天的品质一定也很重要。如果不是那份热爱,怎能翻山越岭拍出绝美的照片?如果不是心存梦想和憧憬,怎能在退休之后还不断学习新技术,给自己设立新课题?如果不是坚持自己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怎能洋洋洒洒写出长篇小说?如果没有这份对诗歌的执着和尊重,怎么会在这个“诗歌已死”的年代里,吟出灵魂的歌唱?

    这些艺术家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学习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