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怀旧”版块的采写任务后,到处搜罗老照片和老物件成了工作内外的绝对主题。出去玩儿都要随身携带采访本;看到稍微有点儿岁月痕迹的东西都要兴奋地问问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可挖;见人必问的一句话就是:“您那有没有什么老照片或者老物件?”整个人基本处于魔怔状态,经常会被人以这样的回复奚落一番:“您看我够老不?”
前两天,约好一个采访对象到人家家里去采写老物件。一进门,我就反客为主,摆出一副大扫荡的架势,看到任何一个沾点儿灰尘的东西都会两眼放光。简单的客套之后,就开始毫不客气地帮着人家翻箱倒柜,到处搜罗老物件,直吓得采访对象由衷地感慨:“真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啊!”对于这样的感慨我倒并没在意,始终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在不触犯法律法规,不违反原则,不触碰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为达到采访目的,脸皮厚点儿无可厚非。
然而,当老物件挑选好,掏出笔和采访本准备进行采访时,采访对象又一脸惶恐地千叮咛万嘱咐:“你的稿子一定不要写得很夸张啊。我之前接受过一个媒体记者的采访,最后见报的稿子夸张得实在有点儿过分,让我简直有些无地自容,所有认识我的朋友看到那文章都在嘲笑我,真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啊!”他这一次的感慨对我的内心有很大的触动,不禁开始反思起来:“防火防盗防记者”这样一句戏谑式的口号到底因何而来?
毕业前,跟着内地媒体记者实习时,一次下乡采访,还真真地在一个小村庄里看到赫然书写在墙壁上的宣传口号——“防火防盗防记者”。当时作为一个立志要当一名记者的学生,我内心的感受格外复杂:既委屈又骄傲。委屈的是怎么能因为几个害群之马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所有记者都当作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骄傲的是越被人提防越说明在这个行业里还是有人在艰难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如今,自己也如愿以偿投身媒体行业成为一名记者,亲耳听到采访对象跟自己说起这句“防火防盗防记者”,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尽管,人家要防的并不是我个人,并且人家说的也是事实。之前,我们总在抱怨媒体环境恶劣,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反思环境恶劣的原因。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被采访的对象,没招谁没惹谁就被记者凭想象描述得面目全非,你能不气愤不无奈不抵触吗?
开会时,领导总会教育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自己的工作。”这句话适用于各行各业,对记者尤其适用。无论是“无冕之王”还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这些称号都不是给予记者个人的,而是人们对于这一行业的尊重。而我们自己又是否值得这份尊重?我们自己又是否真正尊重过自己的职业?我们自己又是否真的始终如一地恪守客观真实的新闻本质?
稿子写完,发给采访对象审稿,忐忑地问一句:“有什么修改意见尽管提,稿子还算属实吧?”几分钟后一句“不错不错,相当属实”让我彻底释怀了。想起上学时,老师总在说做新闻就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能够在相对的自由空间里不碰触红线翩翩起舞者才是真正的高手。道行尚浅的我还无法达到如此境界,只能继续在记者这条路上向前辈学习,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相信每一个记者心里都期盼着,有一天“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能彻底销声匿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