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难能可贵的暑期一个月时间,我重新拾起几年前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学习时孙蒲远老师送给我的那本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的全部是叶圣陶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点滴收获。他把自己所有的收获用一句句精美的语言来诠释,让我顿时联想到那首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的确,回想起2004年的那届新生,让我至今都有些畏惧。当我走进教室挨个排查后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都是听不懂汉语的外来打工子女,再加上十几个留级生,我先前对于工作满满的信心,顿时一扫而空。可无论怎样我都不可以坐以待毙,硬着头皮向前冲,是我唯一的选择。接下来的日子,我以叶圣陶的“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为切入点,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读书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预习的习惯,从他们走进校园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设计方案,点滴培养。
大多数孩子且不说读书写字的习惯,就连上课坐姿都会让你哭笑不得。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我惊奇地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夸一夸”、“奖一奖”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效果甚佳。在日常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诱导。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变得更加兴奋了,模仿坐姿抬头挺胸看黑板,模仿读书双手捧起认真仔细,模仿写字端坐的姿势,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模仿的行列。久而久之这种模仿就成了习惯,教学任务就在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变轻松了。因为有了切切实实的实践,所以我非常赞同叶圣陶的观点,认为即使把养成好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因为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学”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竭力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吸收(即学生语言文字的听和读能力),养成语言文字表达(即学生语言文字的说和写能力)的好习惯。
“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这句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叶圣陶真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他用这么一句简短的话语敲醒了多少个教师的心灵,循循善诱以身示范的作用是我的切身感受。我不喜欢学生把零食带进校园,首先我会带头做到这一点,所以我的课堂也就没有千篇一律的“不许偷吃零食!”我不喜欢学生给老师起外号,首先我自己就不会自命不凡地给学生送名称,什么“笨驴”、“二愣子”……一经送出口,那么“梅超风”、“武大郎”……学生有样学样地给自己的同学起外号。其实,我们不难想象,当我们不经意间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子,湖面就会泛起层层涟漪。所以,我们能责怪学生吗?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留下师德,多一点赞美,多一点宽容,那么同样学生也就会像一面镜子又把它折射回我们身上,他们就会昂起头看你,让你偶尔也会听到心花怒放的声音。
“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瞧,在叶圣陶的笔下老师和学生是如此和谐,如此依偎相存。记得那是在几年前,因为我们班的班长与别班的学生发生摩擦,那个班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当着许多同学的面对我们班的班长大打出手,整个走廊都是家长的叫骂声。我闻讯赶到,看到我们班的班长被踹在墙角,整个身子蜷缩在角落里,我顿时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推开野蛮的大手,声嘶力竭地喊:“不许打我的孩子!”还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家长才慢慢散开。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我第一次大着嗓门和人吵架,第一次理直气壮地将比我年长的人推开,可我一点都不后悔。那晚班长在作业本里写着:“老师白天您为我挺身而出的场面,不就是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吗?谢谢您老麻雀!”
我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常常在学生努力的时候,男女生足球赛,小小聚餐日,节日小礼物……这时送上一些意外惊喜。我喜欢和谐家园式的班级管理,把学生当成家人,尽可能地融入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声、竭力解决他们的困惑。每一次的班级活动,我都会把自己当成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6年来全班36个学生,从未有一个掉队,从未有一个家长提出异议。学生们爱上我的课,爱与我分享班级及家里的一些生活小事,还常常在留言册里亲切的称我为“妈妈”。
站在三尺讲台18年,我深深地体会出:“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今年暑期,已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看我,当他们自豪地告诉我,自己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老师时常问起小学语文老师,我顿时热泪盈眶。“老师您的百次测验让我积累了许多好词,每次写作文时都有用之不竭之感。”、“老师您的征稿作文发稿费,不仅让我赚取了很多稿费,而且使我从不畏惧写作文,那些崭新的1元钱我还保存着呢!”、“想起我们班的男生女生小小辩论赛,让我至今都有那种想要上台的冲动,我的口才也是那时锻炼出来的!”看着这群滔滔不绝的大孩子,我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站在三尺讲台十几年,我给予他们的能使他们受用一辈子,这不是我最大的收获吗?
一名老师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从处理学生大量的问题中总结教育经验,从借鉴和实践中能够掌握教育学生的一般规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不仅让我收获了教育知识,而且让我收获了教育常识,我会汲取这份收获,更好地谱写我的漫漫教学路。(作者单位:拉萨市第三小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