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题目就知道,本文是在写过去了的事情。从1950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号令之日起,我们的父辈们就开始从四面八方走进了神秘的西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从青壮年一直工作到鬓发斑白,把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这片热土,还有不少人为西藏人民的解放、建设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将忠骨埋在了雪域高原。他们中无论是将军、士兵,还是千千万万的干部、普通的建设者,在雪域高原异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在经济社会极端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在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里,与藏族人民一起解放西藏,建设边疆。父辈们以自己的生命与汗水,凝聚成他们那一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他们以奉献为天职和使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在奉献的同时,他们的感情、灵魂也被高原净化、升华。他们对西藏倾注了比养育自己的故土更多的爱,那爱已经深深地沉积在他们的血脉里,任何情愫都再难将它替代。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开拓者、建设者们在绘制西藏未来蓝图的同时,也绘制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篇章。历史虽然走了,脚印却留了下来。本文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这是“历史走了,把脚印留下”的续集,2008年,应报社的约稿,我以同样的标题陆续报道过一些人和事。打开思绪的闸门,在我眼前涌现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鲜活的形象就有许多许多,几万字的“历史走了,把脚印留下”只能勾描出其中一小部分人的最简捷最闪光的一段故事。还是让我们走近那个年代,走近他们的生活吧!
那时,我们的父辈正年轻,他们的口号是: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冈底斯山。
在南江军区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写的《进军阿里》的资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由新疆进军阿里的先遣连到达改则后,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住地窖、猎野物度日。奇迹般地坚持了200多天,全连135人大部分病倒,先后牺牲了优秀共产党员李狄三等56人。从战略上配合了昌都战役和入藏部队主力向拉萨等地的进军。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让我们记住他们:李狄三、曾自修、刘进吉、达进才、朱有臣、巴利祥、吉春林、巴多木、杨天仁、阿延芳……”
那是1950年的8月1日,先遣连领队李狄三接到上级的命令,率领他年轻的英雄连队凭着从国民党军队里缴获来的军事地图和指南针,从昆仑山北麓出发,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下,徒步攀过海拔六千多米的雪峰,爬过几百公里的冰山和险谷,终于跨进了荒凉的藏北高原。李狄三明白,先遣连的任务就是侦查路线,了解情况,建立据点,动员群众,争取上层,为大部队进藏创造条件。他们无数次地派出侦查小组,分头朝不同方向出去寻找老百姓开展工作。因为藏北人烟稀少,加之气候恶劣,水草不丰,老百姓连放牧都很少选择这里。直到找到了一名朝圣的老人,才驻扎到了群众较多的扎麻芒保。为了更好地宣传团结群众,李狄三亲自带领班、排干部一面调查了解群众的风俗习惯,一面帮他们放牧、打柴、拾牛粪、看病,并把先遣连仅有的茶叶、糖果、面粉、针线、衣服分发给他们。先遣连关心爱护藏族老百姓的实际行动深深感动了广大贫苦牧民,他们冲破阿里噶本政府和反动头人的封锁政策和禁令(即不准同解放军接触,不准给解放军带路,不准卖给解放军东西),主动为先遣连搬帐篷、送情报、当向导,还把自己的盐巴、酥油、肉干送给他们过冬。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