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报告文学《小木屋》的主人公 仍在执著

2015年03月21日 11:24    
分享到:    

    北京的珠穆朗玛

    在北京市最西部的灵山上,有个藏族式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展览着许多和西藏有关的东西,有西藏的雪莲、药材标本、火山石、照片等等,而这个小屋的创造者,就是人称“西藏高原生态第一人的徐凤翔。 

    三十年前的红人

    徐凤翔,76岁,高原生态学专家。

    二三十年前,徐凤翔是名噪一时的大红人。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小木屋》,说的就是徐凤翔,在这篇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黄宗英讲述了一位女性和西藏高原的故事:47岁时选择进藏,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间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进行了长达18年的科学研究,而这座小木屋就是后来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前身。这篇报告文学让她闻名全国,成为那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的榜样。徐凤翔被称为“西藏高原生态第一人”,藏族老乡亲切地称她“辛娜卓咯”,意思就是“森林女神”! 

    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

    徐凤翔原来是南京林学院的副教授,1978年,47岁的徐凤翔去西藏援藏,两年后援藏结束,但徐凤翔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西藏,回到南京以后她就千方百计到西藏去科考,在这些考察中,她也遇到过许多危险。

    一次,在考察徐墨脱的时候,徐凤翔染上了恶性疟疾,高烧昏迷了三天,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等徐凤翔回到家时,人整整瘦了20斤。后来徐凤翔写了一首诗:九死一生,墨脱庆还。雅鲁江布,傍水依山。云朋松友、深情召唤、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徐凤翔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她不仅没有害怕,反而更加迷恋这片充满生机和诱惑的高原。她有了个想法,想建个研究站,哪怕简陋点都行,哪怕是个小木屋都行!1982年,徐凤翔终于如愿以偿的调进了西藏工作。按照徐凤翔的设想,高原生态研究站应该建在能集中体现高原生态环境的高山林区,哪怕就是一间能遮风挡雨的小木屋也可以。但由于经费问题,她到处求人,后来别人送徐凤翔一个外号叽咕教授,叽咕是求求的意思。

    当“叽咕教授”还在为“研究站”求经费时,她遇到了黄宗英。可能是徐凤翔的执著与热情打动了黄宗英,黄宗英决定和徐凤翔一起建小木屋。

    黄宗英出身于著名的演艺世家,著名演员和著名作家,人称“文坛怪才”,“一代奇女”。这两个奇女子一经相识就“一拍即合”,结下了生死之交,徐凤翔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亮丽的转折。

    1983年,60多岁的黄宗英跟随徐凤翔到了西藏的波密林区,并带摄制组进入藏区拍下了跟那篇报告文学同名的纪录片——《小木屋》。这个片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引发人们对于科学家及其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还唤起了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献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1985年,徐凤翔奔波了8年的科研站“小木屋”终于开始建设。这也就成了徐凤翔在西藏的家”——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由于在高原生态研究方面的成就,徐凤翔被称做“高原生态第一人”,可谁也没想到,她退休之后的生活,又来了一个新的转折!

    1995年,徐凤翔从西藏退休。67岁——本该是个安享晚年的年纪,可是徐凤翔退却让自己成了年龄最大的“北漂一族”,成为了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原来,徐凤翔想建一个对外宣传西藏的窗口,来引起大家对西藏的关注和保护。

    徐凤翔再一次得到了黄宗英的帮助。在黄宗英的帮助下,徐凤翔选择了北京的灵山。她将这形容为“北京的珠穆朗玛”,在这里建起了人生的第二座小木屋。

    2005年7月30日,七十四岁的徐凤翔从北京灵山小木屋出发,沿着她1978年进藏的路线重新回到西藏的小木屋。徐凤翔称这次行动为“告别之旅”。

    徐凤翔说,要是有来世,她一定不结婚,她还是干这项事业,她要做个独行侠。这两个小木屋,是她的一世情缘。她希望跟她有同感、喜欢大自然的人来坐一坐,看一看,听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徐凤翔告诉我们,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人来继续她的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