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本是高原,又多山。虽不是树林密布,绿野一片,但山峦起伏,山峰连绵,层岭叠嶂,大气磅礴。在西藏工作期间,有一阵我住在拉萨北郊山脚下的某学校里,每天与山相伴,对着山,看着山,领略着山的伟岸。
从地图上看,这里离拉萨著名的一个寺庙不远,但没有路。有一星期日,我突发奇想,想抄近路,从学校附近的一条山路上斜插过去,可走了五六里地,山高路远,遥无止境,遇到采石的藏民,打听怎么走,却回答我此路不通,到不了寺庙。无奈只能回头。面对漫无边际的山岭,我只有茫然。我不熟悉地形,又没有向导,根本无法前行,更不用说到寺庙去了。我感慨西藏的山路连绵,交通也比不得江南故乡那样四通八达。虽说寺庙方位离这里不远,可竟无路可通。后来,我还是回到拉萨城以后,乘公交车去的。
但学校后面的山路确是我心中的一片伊甸园。西藏天黑得迟,每天晚饭后,天还大亮,我都要到山上去走一圈。走上一个小山坡,小石堆上迎风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我坐在山坡上稍息。拉萨海拔3670米,这里已高出拉萨市区,我又是在山上,大约3800公尺左右。眺望高耸的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似乎低了许多。不远处的山脚下,有大片的田野、草地,迟归的牦牛还在草地上闲步。夕阳从一片云霞中透射出来,将一缕强烈的亮光折照在田野大地上,并随着云彩的飘动而缓缓地移向远方。
我起身继续往山路上走去。说是山路,其实没有什么路,也不像内地那样有石阶之类便于登爬。山路上满是鹅卵石和砾石,不如山脚下的路有那么多的泥,颇难行走。西藏在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海洋,由于地壳板块碰撞,使西藏地块隆起,海底变成了陆地,鹅卵石遍布西藏各地。大凡藏民开垦土地,都要在地里取出不少鹅卵石。我曾亲自到拉萨河谷地里去挖石,泥少得可怜,因此我想沿着雅鲁藏布江那么宽大的河谷被藏族先民开垦种植,正如一项伟大的工程一样,花费了多大的代价呵!而今,西藏已被开发,这块人迹罕至的高原,现在已变得如此美丽、吸引人,正是沧海桑田呵。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感觉到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无论事业、人生都会有崎岖曲折。想我们国家近100多年来,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曲折,今天终于迎来了政通人和的盛世。想自己幼年时还算顺利,可少年时父亲去世后,家境困难,又遇“文革”动荡,人生的道路就如这崎岖山路,无平坦之途,自己曾经遭受过多少的打击和磨难,卑微地活着。好在社会在变,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富裕,自己的境遇、心情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好。回忆往事,总有令人伤心之处,且常常心里发酸。我自己总算熬过来了,可那些受冤屈的灵魂呢?但我相信人生总不会一直崎岖不平,也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人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住方向,靠自己努力。我从一个历经世事艰难的过来人观察着当下社会,最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崎岖曲折,不知苦难即是财富这一真理,不愿刻苦努力,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黄金岁月时光,浸染于社会流俗,不读书,无志向,昏昏然一事无成,是十分可悲的。
山路总是比平坦之路走起来吃力、费劲,特别是在这没有路、满是石块的山上,格外吃力。尽管在西藏应尽量少活动,保持体力,但我还是忍不住要爬上山去。只要坚持,无限风光在险峰。许多胜利也就是在坚持最后一下之中。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气喘吁吁地爬上约200米的山头,已是海拔4000公尺的高度。只见山后山连着山,山谷连着山谷,没有人迹,寂静一片,好像是原始生态环境一样。我身处在这没有人烟的山的世界中,恍如隔绝人世一般。天虽已是暮色,但还是那么的幽蓝,像一块蓝色幕布覆盖在天上,而且感觉又是离天那么近,仿佛用手可以去采摘云彩一样。有人常喻登临高山的感觉为“一览众山小”,而我此时却觉得“一览众山高,方觉宇宙大”。山上风很大,吹得人身上阵阵凉意。而我却乐意地让风吹着,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我的美和快感。
登上山头是难得一次。平时,我就散步至半山腰,然后就从另一头下山。山脚下的山路,也有一番美景。到处是绿树密丛,一抱粗的高大古树散落在路旁和草地间,校舍掩落在其中。远处藏民的屋顶上一缕缕炊烟弥漫地飘出来。已是夜色降临。不远处的兵营里有一阵阵嘹亮的军号,划破长空,给寂静的夜幕带来生气。从山路归来的我,欣赏了原野的自然美,像经历过新的一次人生洗礼一样,心情愉悦,精神焕发。然后独自轻轻地回到宿舍,坐在书桌灯光下,拿起笔,在日记中写下一些观感和感慨人生的文字。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