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枣 粽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杨小莉
分享到: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习俗。从我记事时起,每到端午节,母亲总会做出一些色香味俱全的粽子。

    粽叶是家乡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父亲总是提前带着我去苇塘采摘。他驾着小船,戴着斗笠,嘴里哼唱着沂蒙小调,遇上往来采摘芦苇叶的小船,便用悠长的语调打着招呼。我不喜欢跟他们应答寒暄,有时默默地看着长篙在水面上划出的道道波痕,或者伸手采摘小船边浮萍上的黄色小花。船到芦苇荡的深处,父亲把篙一插,嘱咐我不要乱动,他便去采摘苇叶。就在我等得不耐烦时,父亲回来了,怀里抱着一捆嫩绿的苇叶,偶尔手里还有几枚野鸭蛋。

    粽叶采回来以后,母亲就会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她将米放在蒸洗过的芦苇叶上,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起。粽子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母亲总喜欢在米中掺上小红枣,并对我说:掺上红枣的粽子叫枣粽,枣粽的谐音为“早中”,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粽子包好后,母亲把它们放在大铁锅的箅子上蒸熟。她一手拉着风箱,另一只手往灶里填着柴火。蒸粽子的柴火一般是陈年的苇叶,苇叶在灶里熊熊地燃烧,淡淡的青烟从灶里轻轻地飘出来。粽子煮熟后,掀开锅盖,糯米、红枣、苇叶的清香随着蒸汽一起将我们包裹其中,母亲将粽子取出放在凉水中,然后挑出枣粽给我。我每次都在母亲“中状元”的期望中把粽子吃下。

    年年端午,我总会吃到母亲包的粽子,然而年岁更迭、世事沧桑,父亲已去世多年,他曾驾过的小船也半沉在水中,船舷上长满了青苔;如今,母亲年过古稀,视茫茫、发苍苍。我已成家立业,早已实现了母亲“早中”的心愿。前些日,哥哥从家里给我带来了一些粽子,我惊奇地发现是再熟悉不过的枣粽,便知是母亲的一番心意,然而真正回荡在心中的已不是“中状元”的诱惑,而是粽子的淡淡清香,让人沉醉,更让人流连。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